作者:达达令
来源:她在江湖漂(微信号:tazaijianghupiao)
我的一个高中好友Y姑娘,大学的时候选择了一门小语种专业,于是大三那一年就出国实习去了,然后毕业以后就顺其自然留在了那个国家上班,公司包吃包住,还有各种补贴,每个月的工资到手七千多,看起来作为一个应届毕业生也算过得去。
于是就在那一年的毕业季很多其他同学还在找工作的时候,Y姑娘已经开始在国外怡然自得的分享自己的生活,于是周围有人说,Y姑娘一个人在国外也是孤苦伶仃,要是给我再多的钱我也不愿意待在一个陌生的国家,那样会把人憋坏的。
Y姑娘给我电话诉苦,告诉我其实那边的生活没有那么糟糕,公司安排的宿舍是酒店式的公寓,每天有阿姨打扫房间,同公司的同事有好些也是留学生,下班夜里的时候也会一起聚餐聊天,而且因为是东南亚国家所以饮食习惯也差不多一样,没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再说了那些在北上广深的同学在某种意义上不也是远离家乡么?
我安慰Y姑娘,每一份工作都有它的光鲜跟无奈,只是他们不说而已,而且大家都是大学毕业刚进入职场,你怎么知道他们的处境就会比你更好呢?
Y姑娘于是就不再计较了。
三年后,Y姑娘打算回国发展了,一方面是觉得自己的工作经验差不多有一定的积累,想尝试换一个平台;二是觉得国外的生活毕竟不适合自己长期居住,加上父母年纪大了,她希望回老家找一份工作。
很快Y姑娘回到老家的市里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工资虽然比不上国外的待遇,但是在此之前她已经有过心理准备,所以也就顺利的去上班了。
后来的同学聚会上有人议论起Y姑娘,说你看她当年毕业的时候去国外工作兴高采烈,到现在还不是要回到小地方工作?也有人议论说,你看她都上班三年了,回国来领的工资比之前还低,而且小地方各种圈子都小,还不如去国内的大城市发展呢……
这一次Y姑娘电话里丢给我的问题是,我知道我不需要迎合所有的要求,也做不到让所有人喜欢,可是当我身边萦绕着这些躲避不开的声音的时候,我再强大的内心也不抵挡不住啊!
于是我想起自己刚入职场的时候所做的那些挣扎。
我大学的专业是新闻学,大学里校内校外的实习加起来写过的新闻稿也有上百篇,因为是在武汉上大学,武汉的一些报社的记者老师最后都给了我留下来以及转正的机会,但是我始终没想过要留在武汉,而是选择了回南方的城市。
于是身边有同学问了,既然你不想留在武汉工作,那你当初为什么要选择来这个城市上大学呢?我回答说因为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会有很多综合因素,所以就来到了这里。
于是再有同学问,那你这几年都在武汉的报社实习,但是最后这些机会都没有被用上,那岂不是很可惜?我回答说,我到了南方也可以找跟找跟传媒有关的工作,而且这些实习经历积累的东西也不会因为地点的转换而发生改变吧?
等到我到了南方工作,有同学听说我没有进报社成为记者,于是为我惋惜,因为他觉得我是我们这个专业里少数是发自热爱喜欢这份职业的人,于是我回答说,记者只是作为一种呈现方式,即使没有处于报道新闻的工作格局里,但是这也丝毫不影响我对这个世界发问的好奇心。
……
可想而知,像这样关于人生选择的问题我也曾经跟很多人一样,得到很多人的关心跟提问,于是我也会一一友好的回复这些人,因为我一度以为他们能在我这些只字片语中明白“我想要的是什么”这件事情。
可是事实证明我错了,我从来不爱了解别人的人生要的是什么,所以我从来不会问别人这样的问题,于是我当年不明白的是,原来我根本没有办法告诉一个人满意的答案,因为连发问的那个人他自己都没有一个满意的评判标准。
进入职场的第一年,很多人提醒我要保持低调千万不要树大招风于,于是我就安静的做一个职场小白,尽量不跟任何人起冲突,分配下来的事情也会一一完成没有抱怨,然后有一天我的领导找我谈话,提出建议说我太低调太沉闷了,说部门招进来你们这一批应届毕业生进来,就是希望你们能活力四射一些,也可以活跃团队的气氛。
领导还跟我建议,说你看跟你一起进公司的那个谁谁谁,他如今就已经开始接手一部分的重要工作了,你应该像他一样多发言多提建议多表现自己,不然你的职场之路是很难走的。
于是后来的时间里,我开始要求自己尽量多表现一些,比如领导分配工作的时候能主动揽活,比如部门分享活动的时候多跟同事互动,比如说把自己的日常工作经常写邮件跟领导汇报,可是当我发现我沉浸在这些希望讨好同事以及领导的过程中,我逐渐变成了一个很是焦虑的人。
隔壁桌的同事今天的表情不对,我就会怀疑是不是自己今天打开水的时候没有跟她打招呼;领导把我昨天写的方案退回来是不是觉得我写得一塌糊涂;还有跟隔壁部门同事沟通工作的时候,我总是会提前在心里问一遍自己,我最近有没有在开会的时候反驳过他的建议让他不高兴了?
这种感觉让我开始对职场产生恐惧,有段时间一度很害怕早上起来,走进公司门口打卡的时候我心里就一直忐忑:天啊!我祈祷今天不要让我太累心,最好隔壁同事请假没来就好了,最好领导出去见客户就好了,这样我就不用为了让他们对我满意而绞尽脑汁了。
这种状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没有办法跟身边的人说出我的焦虑,于是我开始自己写日记,有天夜里我突然想起我大四那一年去北京报社实习的经历。
我当时被安排在时政新闻部门跟记者去跑新闻,因为是实习生,所以大部分时间干的都是打杂的事,比如说把记者老师今天写出来稿子的基本版面排出来,然后送到校对室初审,接着把校对过后的稿件拿回来修改,然后再送二审,在这个期间我们还要把稿子交给负责整个专题排版的老师,让他把各个豆腐块平衡的放在一整个大版面上。
当时负责排版的老师是一个肉嘟嘟的男生,我已经忘记他的名字了,就叫他小K老师吧。
小K老师是个安静的男子,至少在我那几个月的相处时间的感受是这样,他每天中午来报社,先给今天的新闻版面排出一个雏形,下午的时候坐等记者把稿子拿回来放进去,再根据初审二审三审的结果不停地进行修改。
小K老师很有耐心,一个版面会有很多篇稿子,每一篇稿子的采访记者都会来跟他打交道,要求加一句话改几个字或者是一个标点符号,有时候会精确到标题要加大一个字号,他会一边嚼着口香糖一边哼着歌,嘴上一边说着“别急别急,慢慢来……”然后手中的键盘飞快的切换着快捷键,三五下就把一个整齐的版面搞定了。
剩下的空闲时间,小K老师会一个人玩植物大战僵尸,而且是一空闲下来就玩,哪怕是等着一个记者上卫生间的三五分钟,他也会把刚刚排版的窗口切换到游戏这边抓紧玩一下。
我有一次实在忍不住了就问他为什么,他给我的回答是,我的手需要保持敏感度,这样才能保证新闻版面排版的速度与质量,玩大战僵尸时每一次他都会用不同的策略去尝试,这样还能保持头脑接受信息的反应速度。
那应该是我第一次听到有人玩起游戏来还如此有理有据的,而且还是工作时间。
但是后来有一次的事情给我印象深刻,那天晚上我们在值班,突然收到通知说某个新闻需要撤下来,于是值班的记者开始紧急安排替换的稿子,然后重新排版,但是却发现按照这个速度排版下去,那是等到明天早上稿子也出不来了,于是有人提出打小K老师的电话请求帮忙。
不一会小K老师来了,也是好脾气慢悠悠的坐下来,然后移动指尖几下就搞定了,那一刻我看到其他记者拿着版面飞快的拿去审核,再看到周围一众人大大松了一口气之余不停地向小K老师表示感谢。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一件事情,小K老师拿自己的专业技能赢得了别人的尊重。
也是因为这样,于是我回想起来他每次因为不喜欢运动,于是就很直接的拒绝办公室搞的那些篮球赛羽毛球赛,还有就是他每天慢悠悠的在办公室里穿梭,然后安静的在座位上玩游戏也不需要跟同事打成一片,但是身边的同事每次都会对他客客气气,因为他们每天都在等着小K老师帮他们排出漂亮的版面来。
于是从那过后,我开始集中精力于我的工作本身,我做好每一个月两期的策划专题,跟客户打交道的时候尽量留下文档笔记好到最后能够统一整理文件,跟其他部门同事沟通的时候我也通过邮件提出需求,实在不行需要当面沟通的时候我也会先把事情来龙去脉解释清楚,然后提出几个选项好让他配合我的工作。
当然工作中难免遇上情绪化或者当炮灰的时候,每次遇上这样的事情,我就告诉自己这只是一份工作,我没有必要让它毁掉我的个人行为,而且工作是可以换的,也没有必要因为一些沟通上的错位而去讨厌一个人,至于有时候需要做很多看上去很是无聊没用的事情的时候,我不再抱怨说自己是被逼的,我会告诉自己,那就当练习文笔或者搜集行业信息当长见识了就好。
于是当我到了第二份工作的时候,即使有段时间我一度陷入迷茫之中,因为我发现自己写出来的方案没有办法得到所有人的认可,那我该怎么办呢?那个时候的我已经学会说服自己,这就是我的风格,我只需要按照我的逻辑把属于我的工作部分完成,至于涉及到这个产品的前景好与不好,我们做这件事情的意义是什么,我不再去问这些终极问题。
在现在的学习思维里,很多人会提倡专注是一种能力,尤其是在如今的碎片化信息时代,能够区别对待每天所接收到的各种知识观点更是难能可贵,可是有时候我们却忘了,大部分的我们在人际关系上却没有办法专注起来。
我知道有人建议要经营自己的人脉,所以尽可能的认识更多的人更好,也有另外一种观点就是人脉要学会断舍离,尤其是要远离负能量的朋友以及朋友圈那些很是吓人的没有经过科学认证的所谓常识,于是我们一直强调要远离有毒的鸡汤以及那些不切实际的励志故事,但是你有没有发现,我们是这么做了,但是我们依然觉得焦虑,依然因为身边人对你的评价瞬间就把你建立很长一顿时间的自信给推翻掉。
而且要知道有时候这些推翻是很有用的,比如跟我一起进公司的那个女生一年后就嫁人结婚生孩子当家庭主妇了,那个时候的自己觉得她过早的把自己的一生就托付了,将来一定会后悔的,可是这么些年下来你发现她还是过得好好的,也没有出现什么狗血的情节让你证明自己当初的判断是对的,所以这一刻你会怀疑自己是不是错了,然后想到她这样的生活其实也还好,接着心里问问自己要不我也跟她一样早点结婚生小孩算了,当个家庭主妇貌似也没什么可怕不是?
又比如说你看到有比你年纪大的同事在这座大城市漂泊奋斗,突然有一天他告诉你他要回老家了,而且是那种真的告别这里回到故乡的离开,这个时候你的心里那份要在大城市拼出一片天地的激情会有些发蔫,因为你发现按照如今的这个职场发展道路,我到了他那个年纪估计也有可能跟他一样,迫于大城市的压力也想着回到老家算了,于是你一开始走入这座城市的的初心又开始动摇了,然后夜里也会问自己,反正总要回去的,要我趁着年轻就回老家,说不定还能遇上一些合适的事业单位的机会呢……
这些思考的片段曾经在我的脑海里纠结过很久,我一直不知道该怎么解开这个思维的困局,直到某一天夜里冥想的时候,我的脑子里冒出一个念头:很多时候我都是拿别人的经历在论证自己的观点,于是我自己的价值观或者是一开始的心念,也会因为别人的结果不一样而左右摇摆。
那个当家庭主妇的女孩如今过得很好,于是推翻了我一开始觉得女孩是一定要有自己事业的观点;那个跟我一起工作的同事如今要回老家了,于是推翻了我一开始觉得大城市有更多机会也能成就更多梦想的观点。
这些以别人的量变为参照体系,居然成就了我自己的价值观论点,这真的是一件让我后知后觉,更是感觉惊恐的事情!
也就是说长期以来,我学会了不要理会别人那些多余的建议跟评论,我也学会了要建立强大的内心不要去理会这些闲言碎语,但是我依旧会因为周围人的议论而又玻璃心,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我根本就没有把建立强大内心这件事情付诸行动,我只是一味的高唱要内心强大,一味的逃避别人的评价,但是却从来没有试着如何去做才能内心强大。
明白了这一点以后,我开始从自己的人际关系下手,我最先跟我最亲近的两个闺蜜建立了一个群,区别于那些纯粹分享无聊八卦跟买买买的姐妹群,我开始在这个小空间里跟她们分享我内心的一些规划,大的方面比如说想以什么样的方式过一生,实际的方面包括准备什么时候结婚要小孩,打算在深圳安居乐业该做什么样的准备,以及我目前能想到的一些梦想清单的事项,这些我都一一告知她们。
做完这件事情的时候,虽然感觉生活什么都没有什么变化,但是我心里却舒畅了很多,因为我开始把自己内心很虚的一些思考落地呈现出来,并分享给她们,于是她们开始知道,那些家庭主妇跟事业女性的讨论跟我们无关,那些是否应该逃离北上广的讨论也跟我们无关。
因为我找到了第三条路的出口,就是我开始专注于完善我自己当下所要完成的人生事项,我觉得我的生活是有追求的,这份动力不再跟别人的评价讨论有关,我也不需要每天安慰自己要内心强大,我所需要做的事情仅仅是,我用我自己的经历去证明我的逻辑体系是符合我自己的规划的,这跟对错无关,跟别人的人生选择更是无关。
我还给我的微信好友名单做了一个标签,大概是不同的讨论群里该如何自我定位,比如说我跟前同事建立的微信群,这个空间里我们一般会分享一些关于互联网行业的有用新闻,或者是一些创意包装文案策划有关的东西;比如说我跟另外一批同事建立的微信群,我们会分享关于读书健身的心得体会,或者是深圳一些吃喝玩乐的建议。
我开始从原来的被动跟着别人的发言走,到我尝试着在这个群里建立我自己的标签,比如在第一个微信群里,我给自己的角色就是互联网行业兴趣爱好者,第二个微信群里我给自己的角色,就是一个完善自己的乐享生活爱好者。
这些感觉一旦建立起来了,那就没有人会问起你为什么要跳槽到互联网工作的问题,也没有人会问你在大城市打拼不觉得辛苦么这样的问题,也不会有人提出既然要享受生活那就不应该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一定要去看书旅行什么的。
在这些同类人的磁场里,每个人都开始跟我分享那些我想要的东西,至于那些负面的能量或者是没有意义的提问或者质疑,也都已经不存在了,因为他们已经明白了我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就不会再拿别人的例子来混淆我价值观的建立,我感觉生活瞬间是清净了好多。
于是我开始明白,当我向别人分享或者梳理好一种固定的价值观,那么就不会再受到另外一种价值观的强加干扰,就比如说我们的父母总担心我们在外打拼过得不好,以前的我们总是不停地跟他们解释再解释,殊不知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日子过好,该读书旅行该升职加薪该结婚生娃就一一去做,他们看到了这些结果的存在,要比你跟他们唠叨“我就是不愿意回老家,老家有什么好?”要有用千百倍。
有很多人问过我,当自己不能讨好所有人的时候,要怎么样获得内心的平和,怎么才能不去在意别人的评价,怎么做到有力量去控制自己的行动?
我目前能得到的答案就是,既然别人的闲言碎语跟关怀建议没有办法逃避,那就想办法给自己开辟出一条路来。
也就是说,你不光要在心里告诉自己不要在意这些人,告诉自己这些人的人生与你无关,你还必须要让自己做得更好,在你选择的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远到他们真的跟你不再是一个世界里的人,远到他们自己发觉这个议论只是自己纯粹的无聊扯淡,因为你已经看不到他们了,到了这个交叉路口你要走阳关道他要走独木桥了,两条没有交接的平行线,最后的结果是再也不见,耳根清净。
那么问题来了,那这个时候他们干什么去了呀?嗯,他们就会去骚扰另外一个跟他们差不多水平,但是又稍稍有一点特立独行的人了。
期待这一个特立独行的孩子,也能早日脱离当前的困局,跑起来,跑得越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