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动物可以产生爱情吗?

作者:佚名 日期:2014年09月03日 来源:网络 浏览:2295次

近日关于动物恋者的报道很是令人瞩目,一名叫奥利弗的德国人表示他早在13岁时就和家里的牧羊犬走过了“爱的禁区”。在西方,甚至有人将针对狗和马的性服务做成了生意,不知有多少动物流落了风尘。
动物恋(Zoophilia)一词来源于希腊文的Zoon和Philia的结合。Zoon的意思是动物,而Philia的意思是友谊。
而这也正是动物恋者与虐兽者划清界限的地方:我们对动物是有爱恋的感情的,而他们仅是满足欲望而已!
这一无法反驳的观点得到了广大人群的赞同。2011年,澳大利亚一名大学生就与他的拉布拉多犬举办婚礼,将动物变成他正式的新娘。
当然,所谓的正式只存在于他们自己的次元。世界大部分国家,都把动物恋纳进了法律禁止范畴,导致各国的地下动物恋者只能抱怨“都是世界的错”。
为什么有些人面对动物如此把持不住,真的有考虑过动物的感受么?
跟动物结婚的传说,是人类祖先图腾崇拜的方式
婚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基石,也是区分人和动物社会的事实依据之一。但从古到今,嘴上说着伦理的人类,身体倒是很诚实地创作了人和动物实现生命大和谐的故事,数量真的不要太多。
仅在中国,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冯梦龙的《警世通言》、褚人获的《坚瓠集》以及吴承恩的《西游记》等,众多人和动物成婚生子的故事为历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所谓“人兽婚”,具体是指:身份为人的男性或女性主人公,由于各种机缘或者因受到胁迫、欺骗和诱惑等,与非人的兽类主人公结为夫妇。
最早的时候,大自然中的人类基本处于肉食者食物链的底层,对他们而言,那些能承包整片原野的凶猛动物的战斗力远高于他们,是霸道总裁般的存在。
磨人的弱小人类幻想他们能够保护自己,就在原始的神话中创造出动物与祖先结合繁衍本民族的故事,并将它们作为图腾而崇拜。
盘瓡神话中的龙犬盘瓡,帮助高辛帝消除战乱后,高辛帝便将公主许配给他,并繁衍子孙后代,成为氏族首领。之所以奖赏如此丰厚,正因为神犬可以保护本族平安。
各种祖先们选择结婚对象时,通常都很因地制宜。平原地带,人兽婚配的主角通常都是熊狼虎一类的高大走兽。而在沼泽密布的南方丛林,常常会有爬行类新郎新娘的出没。以蛇为图腾的侗族神话,讲的就是其始祖母嫁给一条大花蛇,生下一男一女,接着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事实上,人类对动物从来不是真爱,全然是赤裸裸的利用。按民族学家J.G.弗雷泽在其著作《金枝》中的说法:如果认为某生物是有灵性的,那么简单的先民自然希望吸收它的体质的特征同时吸收它的一部分灵性。
英国学者帕克分析:“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通过某种仪式就能把动物具备的神奇能力嫁接到自己身上。”比如虎豹的凶猛,鹿猫的灵巧,爬行类的再生功能。于是他们脑补自己是人和动物爱情的结晶,期待这样的传说能够将动物的“神性”带给子孙。
从动物到人形动物,一群口是心非的人类
云南怒族的神话《腊普与亚妮》中,两兄妹生了许多儿子,但因为找不到女人,只好娶能说话的动物为妻子。老大娶了蛇,老二娶了蜂女,老三娶了鱼,老四娶了虎。原始祖先的动物配偶,可都是实打实的毛皮四肢的原生态动物。【来源:壹读】
至于怎么交配?不要在意这些细节,反正人类爱的是它们的象征物,故事随便怎么编都可以。像鱼这种多产籽繁衍力高到称羡的动物,爱它娶它就是对的!
人类在发展,心智在提高,到了后来,人类终于意识到和动物行周公之礼是不可能的。于是人类特色的动物配偶应运而生。它们必须先化作人形,才能进入人类世界。
比如德昂族的祖先,是老虎化作的英俊青年,哈萨克族的祖先,是白天鹅化身的美丽姑娘,藏族神话中白牦牛化身的美女与人族男子成亲,生下一个儿子,繁衍成今天的上、中、下三果洛。
到了文明社会,人类对动物崇拜的宗教信仰色彩淡去,人兽恋开始被接受无能,于是人形动物更加成为主流。细心的观众一定注意到上面的关键词了:英俊,美丽。动物一旦人格化后,也逃脱不了人类社会的终极定律——看脸。只有化身得一张好面孔,才能很合理地与人类滋生浪漫。
比如这个样子:
这种趋势一直蔓延到今天,无论是电视或小说作品,动物一旦要与人相爱,必然先要完美地变成一个人类,这样才能作为一部健康的文化作品适合全体18岁以下人类观赏。
随着这股趋势,ACG界也发展出兽迷文化,从动漫作品中把原先四肢着地的动物改为只使用后脚进行站立和移动后,这种拟人化动物赢得了无数喜爱。他们可以像人类一样穿衣服,,戴首饰,谈恋爱,无论和人类还是和跨种族动物谈都可以。
爱动物太疯狂,也许是爱上一种象征
人类爱动物,有时是因为动物代表着一种强烈的象征,叫人把持不住。比如叶芝的《丽达与天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