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少年放弃自己:14岁女孩杀死9岁妹妹

作者:佚名 日期:2014年07月08日 来源:网络 浏览:2699次

【导读】14岁女孩亲手杀死9岁妹妹,供认不讳,且没有任何悔意,父母表示就当没有生这个孩子。两年前云南14岁男孩杀死9岁妹妹,都是偏心惹的祸?手心手背哪一面不是肉?多孩家庭,如何一碗水端平?

当少年双手沾满鲜血
姐姐:14岁,沉默寡言、内向,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9岁时才回到父母身边。去年辍学在家,嫉恨父母对妹妹的宠爱。妹妹:9岁,乖巧伶俐,学习成绩很好,从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深得父母宠爱,姐姐做错事,爱向父母打报告。小媛对警方供述,她认为父母偏心,从小就疼爱妹妹,她上小学六年级时就开始想要杀死妹妹,“你们疼妹妹,我就挖你们的心头肉”。
 2012年2月,在云南省宁洱县也曾发生类似的惨剧:一个9岁的小女孩被人杀死在卫生间里。凶手是她14岁的亲哥哥。当天他和妹妹在家玩耍,后来发生了口角。“你滚,这里是我的家。”妹妹朝他吼,这句话,激怒了哥哥。原来,在哥哥小时候,父母外出打工,由外婆带大。但妹妹一直跟着父母生活。哥哥说,妹妹的吼骂终于引爆他埋藏多年的怨恨和怒火,他按照“电视里看来的凶杀情节”,找来一把刀,结束了妹妹的生命。
留守之殇代际相传
两个事件如此相似,一样的留守,一样的倔强,一样的冷漠,一样的宿命。冷漠的外表下,是对爱的渴望,是对父母无声的控诉。迫于生活压力,大的那一个孩子总是被留守,留在祖辈身边,不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只是在偶尔过年之际,才可以感受下父母温情。北大一位心理咨询师专注研究留守儿童问题,这无疑是一个时代伤疤。
留守之殇,远远超乎我们的认知和想象。看《变形计》的时候,众多留守儿童的眼泪总是轻易灼伤观众的眼睛,他们嘴里有的说理解爸爸妈妈,但也有的在怨恨爸爸妈妈。人的成长是不可逆转的,三岁看老,七岁看大,家庭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而父母的作用也不是祖辈能够代替的。所以当留守的孩子在有机会回到日思夜想的父母身边,反而有些近乡情怯的表现。
发展心理学表明,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期有几个,首要的就是婴幼儿时期,即0-3岁,这段期间会影响孩子个人安全感、信任感、自我认知感等,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孩子什么都不懂。
父母不是想象中的父母,孩子也不是父母想象中的孩子,所有的生活习惯、个人性格遭遇到极大的碰撞。孩子的渴望变成了怨恨,父母的愧疚变成了失望。

当爱的天平倾斜,注定爱之大厦倾塌
当这些被留守的孩子回到父母身边,就像是极度需求爱的人,面对即将到来的愿望实现,望而却步。当处处小心,渴望得到父母认同的时候,突然发现比自己小的妹妹占据了父母大部分的关爱。因为妹妹与父母朝夕相处,长久的磨合导致他们之间的障碍会更少。当有了显著的对比,只会让父母更多的目光放在身边的孩子身上,而较少关注那个一直被忽视的大孩子。
这些大孩子们对妹妹或者弟弟的恨,恰恰反映的是对父母爱的渴望。但父母忽略了,总以为孩子到了一定年纪,就该懂事,就该听话,但没有思考过自己是否教过孩子如何懂事,如何爱。
有点让人痛心的是,当出现这样事件的时候,女孩父母的反应:对于家里的惨剧,女孩妈妈显然不愿多提,“她自己犯了法,她自己去面对,不需要你们帮助,监狱会安排心理医生的。”她说。父亲王先生也回到面馆,他沉默着坐在椅子上。而在事发当晚,他跟亲属说:“小女儿死了,大女儿被抓了,这个大女儿就当没生过,不管她了。”
父母从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不会明白是谁造就了这样的惨剧,这才是最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