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都是“狼爸”?

作者: 日期:2012年08月07日 来源:果壳网 浏览:2496次

狼爸“三天一顿打,孩子上北大”的教育模式惹来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其中虽不乏支持者,但大部分都在痛骂狼爸这种毫无人性的管教方式。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做着“虎妈狼爸”的事,只不过自己不知道罢了,这种“学不好就是犯罪”的思想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每一个中国孩子。

狼爸令人不可思议的教育理念还有很多,包括“不许喝可乐开空调”、“民主民主,你是民,我是主”、“孩子上大学以前不需要朋友”、“考不好不听话就要被严厉打骂”等等。仔细想来为啥狼爸要做这么多规定呢?“三天一顿打,孩子上北大”的口让我们不禁要联想:似乎狼爸的教育核心就是——“考不上北大就是失败!”孩子考不上北大不仅是羞辱,是失败,甚至是犯罪。这时孩子将考北大已经被看作是一种“道德标准”。

在听到狼爸的教子经验后,很多家长忍不住跳出来说:“狼爸太荒谬了!成绩不好就不是好孩子吗?我孩子成绩不好,但我还是觉得他很优秀啊!”

且慢!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这些讨伐狼爸的家长真心认同“学习不好的孩子也是好孩子”的观念吗?真心认为给了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了吗?也许他们的行为没有狼爸那么极端,但事实上,下面这个实验将会告诉你,其实几乎每个中国家长都是狼爸,都在做着道德绑架的行为。

4岁中国儿童已被道德绑架?

早在2004年,就有来自布朗大学的学者李瑾(Jin Li)对中美两国儿童做过一个实验,探究幼童的学习观(learning belief),并提出疑问“中国儿童是否将学习看成一种道德活动?”[1]如果是,这种思想从几岁开始萌发?

带着这个疑问,李博士从美国和中国找来188个年龄在4-6岁的儿童,给他们讲关于小鸟和小熊的故事,然后让孩子们对小鸟和小熊进行评价,进而了解他们的学习观。

故事是这样的:

  • 第一个故事关于小鸟:小鸟要学飞翔,它飞到树上,但掉下来,摔到地上。爸爸和妈妈把它扶起来。它一次又一次尝试,失败了一次又一次。在经过很多失败之后,小鸟终于学会了飞翔。
  • 第二个故事关于小熊:小熊看它的爸爸妈妈抓鱼。它真想学会自己怎样抓鱼。它尝试了一会儿,但它抓不到。于是他对自己说:“算了吧,我再也不抓鱼了!”。

听完了这两个故事,实验者让中美小朋友评价他们对小熊和小鸟的喜爱程度。结果显示:中美均有95%的小朋友喜欢小鸟。喜欢成功很正常,这个自不必说。但是美国只有4%的小朋友不喜欢小熊,而中国则有59%的小朋友讨厌小熊!这个数字差距太大了,使研究者不得不继续往下研究。于是他们问小朋友们喜爱与不喜爱小熊的原因。美国小朋友说:“我喜欢小熊,因为它毛茸茸的,好可爱。”而中国小朋友会说: “我不喜欢小熊,你做这个做一会儿,然后做别的做一会儿,你不能专心,你不能学习好,那不是好孩子。”

我很傻,可是我不坏

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孩子更多的是以学习态度来评价人的好坏,将学习成绩“升华”到一个道德水准的问题上。这已经让我们感觉有点沉重,然而更加令我们感觉沉重的是,这些小孩子年仅4岁!4岁的小孩子就发展出这种“社会导向型动机”(social-oriented motivation),就会用学习的好坏来决定自己的好恶。如果不是中国小孩个个天赋异禀,就是家长的潜移默化造成的影响。

事实上,每个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用功利的价值观去引导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认为,学习不好就是不对的,就是道德低下,就是犯罪,就会没人爱。

我们看看狼爸,再回想一下自己的做法,是不是感觉只是稍微比狼爸温和些,但其实骨子里还是在以“学习不好就是失败”的价值观教育孩子,只不过我们没有那么堂而皇之地、引以为傲地讲出来罢了。因此,我们在对狼爸的教育方法鄙夷或者谩骂的时候,是否应该想想自己是不是除了不认同他打骂与限制孩子之外,还是很赞同他的教育目的的?如果是的话,我们可能只不过是个轻量版狼爸而已。

摘自果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