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里赚100块的愉悦,无法抵消损失100块的痛苦?

作者:未知 日期:2015年05月29日 来源:网络 浏览:1888次

文:孙惟微《怪诞行为心理学》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孙子·九变》
 
  损失厌恶这一概念,绝对是心理学对行为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丹尼尔·卡尼曼
 
 想象一个场景:

 我给你一个苹果。

 你大概会感到高兴吧!这个剧本太简单了,换个稍微复杂点的,来体会一下:

 我给你两个苹果。接着,我向你要回了一个。

 请问,哪一个场景更糟糕?

 从理性上讲,这两个场景你的所得是等价的,但大多数人会觉得第二个场景的体验更糟糕!

 在第二个场景中,你对损失一个苹果的厌恶,已经严重削弱了得到一个苹果的喜悦。

 像职业赌客一样思考
 为进一步说明人类有损失厌恶倾向,我们来看一个赌局。

 有一位职业赌客邀你玩一个游戏:

 向空中掷一枚绝对均匀的硬币,硬币落定后正面朝上你赢1元,反之你输1元(为表示游戏公平,你也可以选择反面算你赢,正面算你输掉)。

 你是否愿意玩这个游戏?

 如果将赌注提高到100元呢?

 如果将赌注提高到100万元呢?

 理论上讲,这是一个公平的游戏,无论下多大赌注都值得赌一把。但是,极少有人愿意花哪怕100元去玩这个乏味的赌局。

 这其实反映了我们对损失比获得更敏感的心理倾向。

 玩过德州扑克或者“诈金花”之类赌局的人都知道,牌运并不是唯一的制胜因素。

 如,一个职业赌客和一个赌场菜鸟对局。两个人都处于下暗注的阶段,职业赌客会眼不眨地加码下注,绝不主动和对方比牌。因为这本质上是一个比大小的赌局,输赢的机会是均等的。如果想看对方的牌,就要投入双倍的筹码,这显然是很不划算的。菜鸟要么被吓退,要么以双倍的筹码去开对方的牌。

 这其实是理性与直觉的较量,数学与情绪的对垒,是职业赌客利用人性中的“损失厌恶”制胜的法宝。

 像职业赌客一样思考。这是一种人生哲学。

 也许您对赌博极其厌恶,但我所倡导的,不是神乎其技的赌博手法,而是借鉴职业赌客在决策时的达观与权变,以及增加赢面的策略。

 行为经济学的关键

 我有满满一架行为经济学典籍。

 总有一天,我会将它们全部烧掉。这时,会有位白胡子老头来问我:“这门学问你都记住了?”

 我会说:“已经忘掉大半了。”

 老头子表示赞赏。

 又过了很多年,老头子又来问我:“你把那门学问忘得怎么样了?”

 我会说:“基本全部忘掉了,除了‘损失厌恶’这四个字。”

 所谓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通俗地说就是“损失过敏症”,打个比方就是:白捡的100元所带来的愉悦,无法抵消丢失100元所带来的痛苦。

 如果说前景理论是行为经济学的核心,那么损失厌恶原理又是前景理论的核心理念。

 在“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中,得与失对人所产生的心理价值是不对称的。损失带来的痛苦远大于收益带给我们的满足感,这是前景理论的核心理念。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丹尼尔·卡尼曼,他获得此奖是因为和阿莫斯·特韦斯基一起发现了前景理论。

 而特韦斯基由于罹患了转移性黑色素瘤,在1996年离世,享年59岁,与大奖有缘无分。

 需要注意的是,卡尼曼和特韦斯基都是身在美国的犹太人,在巴以战争期间,都回到了祖国以色列,成为空降兵。特韦斯基曾经不顾生命危险拯救战友,并因此获得了英雄勋章。特韦斯基认为,经过生死考验的人,会更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

 更需要强调的是,卡尼曼和特韦斯基都是心理学家,而不是经济学家。心理学在西方学界并不很受重视,只是一种“软科学”。

 特韦斯基是个天才,他自学了高等数学。通过两幅简洁的函数图像,概括了人类的大部分行为偏差。这让那些只推崇数学论证的经济学大佬心服口服。

 特韦斯基和卡尼曼也是“标题党”,他们把自己的理论称为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前景理论这个概念,连美国人也觉得迷惑。有一位在华尔街工作几十年的财经作家曾问过卡尼曼:“为什么要称你们的理论为前景理论?”

 卡尼曼坦言:“其实并没有什么深奥含义,只是图个响亮,让更多人记住。”

 前景理论最重要也最有用的发现是:当我们作有关收益和有关损失的决策时表现出的不对称性。对此,就连传统经济学的坚定捍卫者—保罗·萨缪尔森,也不得不承认:“增加100元收入所带来的效用,小于失去100元所损失的效用。”

 这其实是前景理论的第一个原理,即损失厌恶。

 前景原理1:损失厌恶

 大多数人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不对称,面对损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面对获得的快感。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赌局,证明人类普遍存在损失厌恶的倾向。

 
 假设有这样一个赌博游戏,投一枚均匀的硬币,正面为赢,反面为输。如果赢了可以获得500000元,输了失去500000元。请问你是否愿意赌一把?请作出你的选择。
 
  A.愿意        B.不愿意
 

 从整体上来说,这个赌局输赢的可能性相同,就是说这个游戏的结果期望值为零,是绝对公平的赌局。你会选择参与这个赌局吗?

 但大量类似实验的结果证明,多数人不愿意玩这个游戏。为什么人们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呢?

 这个现象同样可以用损失规避效应解释,虽然出现正反面的概率是相同的,但是人们对“失”比对“得”敏感。想到可能会输掉500000元,这种不舒服的程度超过了有同样可能赢来500000元的快乐。

 投资客为什么会卖掉本该大赚的股票?

 我有位朋友,很早就向我推荐“大杨创世”这只股票。作为一名以“价值投资”自诩的投资者,他两年前就卖掉自己的奥迪Q7大量买入了这只股票。

 最近,“大杨创世”连续涨停,我打电话问在泰国度假的他。他告诉我说,他早已在接近不赔不赚的价位卖掉了所有的“大杨创世”。原来,这位朋友虽然投资颇有眼光,理念也正确,但却受不了在持有期间该股票价格的起起伏伏。

 由于人们对损失要比对相同数量的收益敏感得多,即使股票账户有涨有跌,人们也会频繁地为每日的损失而痛苦,最终将股票抛掉。所谓“知易行难”,不过如此!

 一般人因为这种“损失厌恶”,会放弃本可以获利的投资。

 要有100%的利润,庸众才会蠢蠢欲动

 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韦斯基在19世纪70年代所做的研究表明,“损失”和“收益”对人造成的心理冲击是不同的。

 卡尼曼和特韦斯基曾设计了一个掷硬币的赌博实验。

 现在,掷硬币来打赌(本书假设所有硬币都是绝对均匀的)。

 如果是背面,你会输掉100美元。

 如果是正面,你会赢得150美元。

 这个赌局吸引人吗?你想参加吗?

 这个赌局显然是有利可图的,但卡尼曼的实验证明,大多数人居然会拒绝这个赌局!对大多数人来说,失去100美元的恐惧,远比得到150美元的欲望要强烈!

 在卡尼曼的赌局中,等额的损失造成的痛苦,和等额的收益带来的喜悦相比,损失对人的心理刺激明显更为强烈。

 最少收益多少,才会平衡普通人失去100美元的恐惧?

 卡尼曼注意到,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是200美元。

 也就是说,人们在进行赌博之前,倾向于要求得到至少是其风险双倍的担保。

 卡尼曼得出结论,等额的损失造成的痛苦,和等额的收益带来的喜悦相比,损失对人的心理刺激甚至多一倍。

 当然,这个发现仅仅对普通群众有效,资本家显然不在此列。

 资本家比普通人更爱冒险。马克思对此早有精彩描述:“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家就到处运作;如果有20%的利润,资本家就会活跃起来;如果有50%的利润,资本家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就敢于践踏人间的律法;如果有300%的利润,资本家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对于群众来说,200元的收益才能抵消100元的风险恐惧。但是,当大多数人都蠢蠢欲动的时候,就算只剩下万分之一的获利可能,乌合之众仍会前仆后继,共赴风险的盛宴。

 禀赋效应:敝帚自珍

 理查德·泰勒教授,是行为经济学的先驱,也是行为经济学真正意义上的创建者。他提出了一个“禀赋效应”,来揭示人类的损失厌恶倾向。如果需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禀赋效应,那就是“敝帚自珍”。

 理查德·泰勒教授曾经找了一些加拿大学生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第1组:泰勒教授准备了几十个印有校名和校徽的马克杯,这种马克杯在学校超市的零售价是5元,在拿到教室之前,教授已经把标价签撕掉了。泰勒来到课堂上,问学生愿意花多少钱买这个杯子(给出了0.5元到9.5元之间的选择)。

 第2组:泰勒教授同样地来到第二个教室,但这次他一进教室就送给每个同学一个这样的杯子。过了一会儿,教授说,由于学校今天组织活动开大会,杯子不够,须收回一些。老师让大家每人都写出自己愿意以什么价格卖出这个杯子(给出了0.5元到9.5元之间的选择)。

 实验结果显示,在第1组中,学生平均愿意用3元钱的价格去买一个带校徽的杯子;而到了第2组,当需要学生将已经拥有的杯子出售,出价陡然增加到7元钱。

 相对于获得,人们非常不乐意放弃已经属于他们的东西。泰勒把这种现象称为“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指的是同样一件商品,一旦人们拥有这件商品,相对于还未拥有这件商品之时,会对此商品的价值评估大大提高。

 是什么造成了禀赋效应呢?是人们高估了他们所拥有的东西的价值,还是与自己拥有的东西分开会带来痛苦?

 再看另一个实验。

 首先,要求学生们对6种赠品的吸引力进行排序,然后将一种不太有吸引力的赠品—一支钢笔——发给了班上一半学生,另一半学生可以选择一支钢笔或者两块巧克力。只有24%的学生选择了钢笔。

 接下来,早先得到钢笔的学生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将钢笔换成巧克力。尽管大多数学生将钢笔的吸引力排在巧克力之后,但56%早先得到钢笔的学生并没有选择将钢笔换成巧克力。

 从这里可以看到,人们似乎并没有高估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价值,人们可能更多的是受到放弃自己的东西而产生的痛苦的影响。

 禀赋效应是损失规避的一种表现形式。

 幼犬效应:所有权眷恋

 现实生活中,一些商家会提供产品的“试用期”。比如顾客可以先免费试用该产品30天,试用期满后如果顾客愿意,可以选择退回该产品。然而,到那时该产品已经像是家中财产的一部分了,赠予效应使得人们不愿意归还且更不愿意购买该产品。

 禀赋效应在某些营销书籍里变种为“幼犬效应”,是一种常见的营销技巧,行为经济学家则称为“所有权依赖症”。

 父母领孩子们逛街,路过宠物店,孩子们围着小狗不忍离去。店主和小孩家长认识,慷慨地说:“把它带回家去过周末吧。如果它跟你们合不来或者你们不喜欢它了,星期一早上再把它送回来就行。”

 他们如何能抵挡这样的诱惑!头两天真是快乐无比。大家争着去遛狗,看见小狗憨态可掬就哈哈大笑,它整晚嚎叫也会有人为它开脱:“哎,它还是一只小狗呢!”

 星期一是上班和上学的日子,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发觉这只狗已属于他们了。想还给店主的念头,被离别的痛苦战胜了。这个例子中店主对顾客也是非常公平的,允许他们先试试再最后决定。

 某家滤水器公司也采用同样的方法,销售人员提供自来水过滤器,借你用半个月。你一旦用惯了纯净水,就不会愿意再喝带漂白粉味的茶或咖啡。这种做法来自同样的思路、同样的方法。

 汽车行也会借车给那些有购车能力者试驾。这样做是希望你一旦尝试了来自邻居艳羡的眼光、朋友的赞誉的滋味后,就不愿意再送还这辆汽车。当然,除非你有更中意的车型。

 所以,当你再次看到某种“不满意3个月可以退货”的商品,就要提醒自己,或许真的可以退货,但把一件商品带回家试用,“所有权眷恋症”就要开始在你身上起作用了。

 蛇咬效应:损失恐惧症

 在投资心理学中,有所谓蛇咬效应的说法(又叫风险厌恶效应)。

 投资者在经历了亏损之后,会变得不愿意冒风险。赌博者在输钱之后通常会拒绝赌博,感觉像被蛇咬了。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者也。行为经济学加理查德·泰勒称为“蛇咬效应”。

 民国时期的著名命理专家韦千里,以准确而蜚声海内外。

 他曾经尝试以六爻预测股市,或许,股市太过于非线性了。韦先生铩羽而归。他年老时定居中国香港,甚至连麻将也不愿碰了。

 投机之王索罗斯曾说,身在市场,你就得准备忍受痛苦。

 股市可谓一个炼狱,“受身无间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

 这是因为,在股市中真正能赚到钱的人,凤毛麟角。而所谓的盈亏持平者,赚钱的快乐永远无法抵消亏钱的痛苦。

 有报道说,某股民状告某空头股评家,缘由为信其言而少赚几十万。注意,是少赚,而不是亏损。少赚犹如此,遑论亏损!

 当猴子有了钱

 损失厌恶,不仅是行为经济学的关键,也可能是所有权观念的起源,是市场交易的起点。

 亚当·斯密曾说:“只有人类才有货币交易的本领。

 如果我们3500万年前的远亲—猴子会使用货币,将发生什么?

 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基思·陈(Keith Chen)主导的一项研究发现,猴子也具有损失厌恶倾向。基思·陈教授通过一系列实验证实了这个发现。

 他以实验室中的7只僧帽猴为研究对象,其中有雌有雄。首先要教会猴子使用金属代币来购买食物。基思·陈特地制作了一种貌似中国古代的铜钱,作为代币。

 猴子们很快学会了最基础的经济游戏规则:把代币交给实验员,便能换回几颗葡萄。问题来了,这是猴子们真的明白了“交易”的内涵,还是只是一种条件反射?

 同样是收取一枚代币,黑衣售货员总是给一颗葡萄,而白衣售货员则总是给两颗葡萄。很快,几乎所有的猴子都选择和白衣售货员作交易—如此可见,猴子们不但懂得交易,而且是价格敏感型顾客!

 随后,实验要进一步证明猴子是否存在“损失厌恶”。

 这次与猴子作交易的是两名“奸商”—绿衣售货员和红衣售货员。绿衣售货员一开始给猴子的都是三颗葡萄,但当猴子付完代币之后,绿衣售货员总是固定拿走一颗,只给猴子两颗葡萄;红衣售货员则一半时间交给猴子三颗葡萄,另一半时间只给猴子一颗葡萄。

 猴子们对此非常不满,但一段时间后,猴子们认识到,如果和绿衣售货员交易,意味着必定会蒙受损失—每次损失一颗;如果和红衣售货员交易,则要承担损失两颗葡萄的风险,但是也有可能秋毫无损。

 结果不出所料,绝大部分的猴子都选择了红衣售货员。

 实验证明,猴子也有“损失厌恶”。“损失厌恶”是动物进化的结果,猴子的行为是人类的翻版。

 观念也有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也可用于日常事务。我们常常会捍卫自己的一些观点。比如不同经济学家之间的吵架,更像是捍卫一件自己的东西,而不是捍卫真理。
 几个朋友一起做生意,你想出一个新策略。但你也知道,要你的合伙人接受你的方案可能有点困难。为了让合伙人接受这个建议,一种策略是建议先试行一小段时间。

 你或许可以说:“让我们摸着石头过河,这个办法先试半个月,看看情况,不行我们再改回来。”这种“试行策略”更容易让人接受。如果你的方案确实还可以,一般人就不愿再作新的变革。这是一种迂回的说服术,但可帮你达到想要的结果。

 强调双赢,促进合作

 人们总是倾向于“损失厌恶”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个要时刻牢记的法则。

 医生跟病人说开刀有5%的死亡概率,病人因此不敢开刀,但医生说开刀有95%成功率,愿意开刀数目就大幅增加,同件事情反应不同,因为人遇有损失会引发强烈情绪。

 同样是100块钱,我们发现失去100块钱给我们带来的痛苦程度非常高。而捡到100块钱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却相对比较少。在行为经济学里,这叫作损失厌恶的一种倾向。人们对于获得和损失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同样数量的损失所带来的痛苦,是获得所带来快乐的两倍多。

 有个吝啬鬼不小心掉进河里,好心人趴在岸边喊道:“快把手给我,我把你拉上来!”但吝啬鬼就是不肯伸出自己的手。好心人突然醒悟,就冲着快要下沉的吝啬鬼大喊:“我把手给你,你快抓住我!”吝啬鬼一下就抓住了这个好心人的手。

 在商务活动中,要尽量回避提到对方可能有的损失,并强调双赢,从而促进合作的成功。
 小心即大胆。—西谚
 
 你所得到的叫作价值,你为此支付的叫作价格。—沃伦·巴菲特
 
 人类对风险的感知,和实际存在的风险不对称,这是行为经济学的精髓所在。—理查德·泰勒
 

 传统经济学在风险决策上,假设人类对风险偏好一致,并且按照理性预期假设进行决策。

 但是,在真实的世界,人们面对不同的风险预期,对风险的偏好会发生戏剧性的转变。

 所谓“蔫人出豹子”,冒险家同时也可能是个胆小鬼,英雄与懦夫的品质可以共存于同一个人身上。

 人性看起来如此矛盾,事实上,人类真正害怕的并非风险,而是损失!

 谨慎还是激进,只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而已。

 10亿美金一枪,你愿意吗?

 先假设一个赌局,导入两个概念。

 这是笔者在某网站发起的投票。27 000多名网友,在权衡利弊后,作出了自己的抉择。

 风险喜好(risk loving):决策者常常会不顾可能发生的危险,仍实施某项行为和进行某项决策活动。

 风险厌恶(risk averse):也叫风险规避。这种决策者较保守,回避可能发生的风险。

 在这个例子中,45%的网友选择了“愿意”,是“风险喜好者”;另外55%的网友是“风险厌恶者”。

 这个赌局叫俄罗斯轮盘,现实生活可能比俄罗斯轮盘更加邪门。在这无妄的世界里,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

 其实,人的风险偏好不是一成不变的。笔者后来又做了一个投票。

 假设你患有一种小贵恙。不做手术,不影响生命,仅仅难受。做手术,有83%的成功率,手术失败则毙命。你会选择做这个手术吗?

 投票结果是,有67%的网友选择了做手术。

 当然,这只是一次虚拟的赌局,并不能真正测出人的风险偏好。面对真实的世界,宣称“生命诚可贵”的人,可能会禁不起金钱的诱惑,勇闯鬼门关;崇尚“富贵险中求”的人,面对死亡的威胁,也可能放弃赌博。

 人类决策、抉择有什么规律?这正是本章所要探讨的。

 局中设局,你将怎样出招?

 现在,大亨又通过电视直播,开设了一场赌局。玩的依然是俄罗斯轮盘,赏金增至100亿美元。

 舞台中央有一个幸运转盘,转盘等分为六个格,分别标注为1、2、3、4、5、6。主持人将依照转出的结果,给左轮手枪上子弹(比如,转盘停在3上,手枪里就装3枚子弹;停在2上,就装两枚子弹)。

 插播了一段广告后,主持人转了左轮手枪的弹匣,并用它直指着参赛者的太阳穴。主持人扣动扳机前,大亨突然提议:补充一条规则,参赛者可以买走一颗弹匣里的子弹。注意,仅仅能买走一颗。

 假设你是一位“有幸”被选中的参赛者。你可以和主持人商量一个价格,让他随机从左轮手枪里取出一枚子弹,你则递给他一叠钱。然后,他会再次转动左轮手枪,指着你的脑袋扣动扳机。

 A.假如弹匣里只有1枚子弹,你愿意花多少钱买下那枚子弹?

 B.假如弹匣里有4枚子弹,你又愿意花多少钱买走一枚子弹呢?

 显然,在A情况下,倾家荡产也得把那枚子弹买下。B情况下,则有点无所谓。

 这个赌局,是著名的“阿莱悖论”的翻版,它已经触及哲学、心理学与经济学最深层次的部分。

 “前景理论”的另外两个原理,将对这个问题有完美的解释。

 你是个“见好就收”的人吗?

 前景原理2:确定效应

 在确定的好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作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好处。

 用一个词形容就是“见好就收”,用一句话打比方就是“百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落袋为安。

 大多数人处于收益状态时,往往小心翼翼,厌恶风险,喜欢见好就收,害怕失去已有的利润。卡尼曼和特韦斯基称为“确定效应”(certainty effect),即处于收益状态时,大部分人都是风险厌恶者。

 “确定效应”表现在投资上,就是投资者有强烈的获利了结倾向,喜欢将正在赚钱的股票卖出。

 投资时,多数人的表现是“错则拖,赢必走”。在股市中,普遍有一种“卖出效应”,也就是投资者卖出获利股票的意向,要远远大于卖出亏损股票的意向。这与“对则持,错即改”的投资核心理念背道而驰。

 小贴士:虚拟确定效应

 营销学里,有一种促销手段类似于确定效应,姑且称之“虚拟确定效应”。

 比如,一家洗衣店打出告示,一次洗三件,可以免费洗一件。

 这种让利方式要好于平均降价25%。对人民群众来说,完全免费,要比打个折扣更具有吸引力,虽然羊毛出在羊身上。

 为避免小损失,甘冒大风险


 当一个人在面对两种都损失的抉择时,会激起他的冒险精神。

 前景原理3:反射效应
 在确定的坏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作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赌一把”,这叫“反射效应”。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两害相权“赌一把”。

 多数人处于亏损状态时,会极不甘心,宁愿承受更大的风险来赌一把。也就是说,处于损失预期时,大多数人变得甘冒风险。卡尼曼和特韦斯基将其称为“反射效应”(reflection effect)。

 “反射效应”是非理性的,表现在股民身上就是喜欢将赔钱的股票继续持有下去。统计数据证实,投资者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远长于持有获利股票。投资者长期持有的股票多数是不愿意“割肉”而留下的“套牢”股票。

 翻倍下注效应

 失败者并不总是风险厌恶者。很多输钱的赌徒会采取要么翻倍下注、要么不赌的策略。翻倍下注的输家比拒绝再玩的输家反应更加极端,他们幻想一举捞回所有的损失。

 在赌桌上,很多赌徒会受到情绪的影响。赢钱了,会激起他赢更多的欲望;输钱了,又唤起他不顾一切要捞回来的报复心。

 赌场对赌客的心理很有研究。一些赌场的“荷官”(赌台发牌员)会利用赌客的非理性,用语调、手势来刺激赌客下注。所以,有些赌客在失利的时候赌注反而下得更大。

 假设有这样一个合法赌局,投一枚均匀的硬币,正面为赢,反面为输。如果赢了,可以获得5000元;输了则失去5000元。

 请问你愿不愿意赌一把呢?

 1.假如前面你已经赢了100 000元,现在你会参与赌博吗?

 2.假设你之前输了5000元,你又会怎样选择?

 同样是赌一把,对你来说是否会不一样呢?

 大部分人在一种情况下会选择赌一把,在另一种情况下却选择放弃。

 这个赌局的期望值没有变,风险和收益也没有变,变的只是人们对风险的反应。

 “庄家的钱”效应:人们在赢钱之后,就愿意冒更大的风险,赌博者觉得,反正这是玩别人的钱。泰勒称为“庄家的钱”(house money)效应。

 吉姆·罗杰斯讲过,在股票市场里很多人都犯同一个错误:“买了某种股票,看它涨了,就以为自己聪明能干。他们觉得买卖股票容易得很,赚进了很多钱,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寻找其他投资。其实这个时候他们应该什么都不干。自信心会导致骄傲,最终变为狂妄自大。其实此时你真的应该把钱存进银行,到海滨去玩上一段时间,直到自己冷静下来。因为好机会本来就不多,更不会接踵而来。但是,你并不需要很多好机会,如果你不犯太多错误的话。”

 人类从不厌恶风险,而是厌恶损失
 前景理论指出,人们在风险和收益面前的心理是不对称的。在涉及收益时,我们是风险厌恶者,但涉及损失时,我们却是风险喜好者。

 人们并不是风险厌恶者,他们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情况下非常乐意赌一把。

 归根结底,人们真正憎恨的是损失,而不是风险。

 这种损失厌恶而不是风险厌恶的情形,在股市中常常见到。比如,我们持有一只股票,在高点没有抛出,然后一路下跌,进入了彻彻底底的下降通道,而且股票的基本面没有任何变化的迹象。这时的明智选择应是抛出该股票,而交易费用与下面可能的损失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之所以说明智选择,是因为你可以问自己,如果现在持有现金,还会不会买这只股票?你觉得收益无望,损失却近在眼前,当然不会买。那为什么不能套出现金买别的更好的股票呢?

 迷失于稀有事件
 前景理论还揭示了一个奇特现象,即多数人具有强调小概率事件的倾向。何谓小概率事件?就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比如天上掉馅饼,这就是个小概率事件。掉的是馅饼固然好,但掉下来的不是馅饼而是陷阱呢?那也属于小概率事件。

 面对小概率的盈利,多数人是风险喜好者。

 面对小概率的损失,多数人是风险厌恶者。

 你亲眼见过彩票中大奖的人吗?

 我只知道电视、报纸上几乎每天都在报道。

 事实上,很多人都买过彩票,虽然赢钱的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钱99.99%是支持福利事业和体育事业了,可还是有人愿意冒这个风险。同时,很多人都买过保险,虽然倒霉的概率非常小,可还是想规避这个风险。人们的这种倾向,是保险公司经营下去的心理学基础。在小概率事件面前人类对风险的态度是矛盾的,一个人可以是风险喜好者,同时又是风险厌恶者。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这个现象。

 小贴士:面对风险时的四种人性

 面对小概率的盈利,多数人是风险喜好者。

 面对小概率的损失,多数人是风险厌恶者。

 面对确定的获得,人类是风险厌恶者。

 面对确定的损失,人类是风险追逐者。

 本文摘自《怪诞行为心理学》,作者孙惟微,策略顾问,《商界评论》等财经媒体专栏作家。文风诙谐清奇,观点独到前卫,对心理学、营销学、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研究均有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