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星星的孩子”的真相

作者:菏泽心理咨询师协会 日期:2015年04月07日 来源:菏泽心理咨询师协会 浏览:1741次

成年就意味着孤独。——吉恩·罗斯坦

自2008年起,每年的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关注日”。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孤独障碍”。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又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他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可以看见,却无法触摸。今天,就让我们凭借罗伯特·迈耶的著作《痴迷与癫狂》来还原自闭症的真相。

如你所见,上图是我们熟悉的小伙伴小明,假如他是“星星的孩子”,情况也许会是这样:

小明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

2岁那年,妈妈发现小明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开始说话。但是医院检查没有发现他有任何生理上的问题。

时光飞逝,小明5岁了。终于被医生正式确诊为孤独障碍。但其实从2岁起,他就已经表现出典型的孤独障碍症状:不说话,很少有眼神的交流,回避社会交往,长时间地注视着空中。

他常常因无法说话而遭受到挫败感。

他能理解别人所说的一切,但无法做出言语反应。替代性的,他只能发脾气和尖叫,因为这是他唯一的沟通方式。

他渴望拥抱时的压力刺激,但却无法接受拥抱,因为伴随的其他运动和情感刺激是他无法承受的。

也许他的某些表现很出色,但他在语词概念的理解上总是有困难,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他开始使用视觉化的方法来进行理解。

他也许终生未婚,虽然其他很多高功能的孤独障碍患者有了成功的婚姻,但他始终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处理这种关系中复杂的情感问题。

什么是孤独障碍(自闭症)?

孤独障碍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起病时间在3岁以前。“孤独”这个词以为着个体无法有效地与外部环境产生联结。在人们的描述中,孤独者沉浸在自己的个人世界里,他人无法进入。

除了小明所表现出的症状以外,“星星的孩子”是否还会表现出其他的症状?

研究者发现患有孤独障碍的儿童还会表现出很多其他症状,包括行为受阻、重复刻板、情绪退缩、认知损伤,以及异常的特殊行为习惯等。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模仿言语和自我刺激。

模仿言语的儿童会持续重复他人说话中的单词和短语,而完全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

自我刺激可能表现为多种形式。有些孩子会连续几个小时坐在椅子上将自己的手在眼前挥舞,还有一些孩子会做出更具伤害性的行为,例如敲打、掐或者咬自己。对这些症状的观察使人们猜测孤独障碍儿童可能对近端刺激尤其敏感,这些刺激对他们来说直接而真实。相反,这些儿童对从物理距离较远的地方发出的远端刺激(例如从几米外传来的说话声)反应较少。

为什么小明2岁就表现异常,而直到他5岁时,医生才确诊?

对于儿科医生来说,在孤独障碍的早期做出诊断相当困难,原因之一是大部分儿科医生很少能见到这样的病例。

总体上来说,如果在1岁的时候出现下列四种表现,就要考虑孤独障碍的可能性:

(1)无法与他人进行眼神接触;
(2)总体上的指向失败;
(3)无法向他人展示物件;
(4)无法将注意转向被叫到名字的人。

其他普遍能够观察到的还有:经常啃咬物件,很少使用视觉信息,很少投入互动性或功能性的游戏中,以及很少模仿同伴的行动。

为何很多“星星的孩子”会有很高的艺术天赋?

从认知的角度来说,有些孤独障碍儿童在更广泛的心理功能受损的基础上经常会表现出某些“碎片式的技巧”。碎片式的技巧,指孤独障碍儿童掌握的一些通常情况下只有功能水平非常高时才会出现的能力。数学、艺术以及其他很多技巧都曾在那些总体功能受损的孤独障碍儿童身上出现。实际上,孤独障碍儿童通常只觉不到周围人的哀伤或者其他需求。环境中的微小变化可能会引起他们非常强烈的反应。

总的来说,孤独障碍儿童会对物件或者环境中的某一部分非常着迷。他们的兴趣常常投注在那些非功能性并且毫无理由的日常事务中。

“星星的孩子”小明可能会有怎样的未来?

大部分孤独障碍患者都会永久性地存在语言和社交技能问题。再加上他们倾向于使用图形而不是抽象的语词来思考,这令他们很难参与到通常的课堂教学中。

很多有力的证据表明,孤独障碍虽然可能造成严重的缺陷,但很多患者仍然可以生活得非常具有创造力,甚至非常杰出。

(文章出自罗伯特·迈耶的著作《痴迷与癫狂:变态行为案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