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快讯:看《狼图腾》驯狼背后的心理学知识

作者:未知 日期:2015年03月03日 来源:网络 浏览:1894次

改编自姜戎同名小说,奥斯卡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冯绍峰、窦骁主演的电影《狼图腾》大年初一上映了,《狼图腾》是迄今世界上第一部以狼为叙述主题的小说,作者以自己主要在文革时期在蒙古草原的亲身经历、以近乎自传体的叙事角度,描述了狼的活生生的世界,呼唤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观,缅怀早期人类的图腾:自由、独立、顽强、勇敢的精神、永不屈服、决不投降的性格、意志和尊严。

创作背景:
电影狼图腾由姜戎著书籍狼图腾改编,作为当今出版界的奇迹,《狼图腾》2004年出版后,10年间在国内再版150多次,正版发行近500万册,盗版约1600万册,被译作39种语言进入110个国家。中影公司早在2006年就买下了《狼图腾》的电影改编版权,无奈改编难度太大,以当时中国的电影技术难以还原原著中描绘的“人狼对峙”、“狼马大战”、“飞狼”等惊险场面,所有国内名导的第一反应都是“很喜欢,但是拍不了”。
2008年,法文版《狼图腾》出版,小说还没看完,让·雅克·阿诺就放弃了去好莱坞执导《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邀请,接拍《狼图腾》。为了让电影力求逼真,营造出绝佳的氛围与效果,阿诺导演携剧组奔赴茫茫草原,并首度大胆启用真正的狼参与影片拍摄,剧组邀请到世界级顶尖的驯兽师安德鲁·辛普森,花费四年时间驯养三代35匹蒙古狼,与演员共同完成了这部作品。
狼——这种“永不被驯服的动物”,却成为了《狼图腾》中最重要的动物演员。在发布会上,阿诺导演大谈使用真狼进行拍摄的诸多不易,他表示影片中绝大部分场景都是用真狼拍摄的,为了这些狼演员,筹备工作从8年前就开始了,目的就是为了“挑狼”。《狼图腾》剧组在北京和内蒙古建了4个养狼基地,驯狼师安德鲁·辛普森从小狼出生时开始饲养,以便让幼狼睁眼第一眼见到的便是人类。使用真狼拍摄电影在中国内地尚属首次,堪称是一次难以完成的重磅挑战。

驯狼核心秘籍
在发布会上主创人员也道出了驯狼的核心秘籍:“如果它睁开眼睛,第一眼看到的是狼妈妈,这辈子你也驯服不了它。”这就让我们想到了心理学上的名词“印刻效应”,“印刻效应”现象是指初生动物对第一次见到的物体的依赖性效应。1910年,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在它第一眼看到的自己的母亲后边。但是,如果它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尤为重要的是,一旦这小鹅形成对某个物体的追随反应,它就不可能再对其他物体形成追随反应。
在成长中,想要把它们训练成小说里的狼主角更是挑战驯兽师的能力,训练它们听到汽笛声就跑出来,用假血中混杂上血腥味让狼身体涂满假血,训练它们翻山越岭,做很多表演动作等等都与心理学息息相关。一个镜头是无数次的行为训练的结果,今天我们也从心理学的角度和大家聊聊动物的行为训练背后的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学派创立于20世纪初期,是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其学习理论主要是联结论和刺激-反应论。这一学派的基本观点是,学习是环境的刺激与学习者的行为反应之间的联结过程。
动物的行为训练就是一种学习行为,动物有四种学习方式:经典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适应和复杂学习。

经典性条件反射就是著名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是前苏联著名的生理学家,曾因为对动物消化腺的创造性研究而获得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巴甫洛夫对动物消化腺的研究主要以狗为研究对象。他与助手在对狗的研究中发现,当助手给狗食物时,狗吃到食物,会分泌很多唾液;此后又发现狗只要看到食物,就开始分泌唾液;再后来,只要听到助手的脚步声,狗似乎知道马上就可以吃到食物,唾液的分泌也开始增加。巴甫洛夫系统研究了这种现象,提出了“条件反射”的概念,后人称之为“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形成的条件是无条件反射:食物吃到嘴里,引起唾液分泌增加,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形成后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做无条件反射;此时引发反应的刺激是食物,为无条件刺激,做出的反应是无条件反应。另外一种是条件反射:研究助手的脚步声与狗的唾液分泌增加本来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一种无关刺激,或称中性刺激;当脚步声与食物同时、多次重复后,狗听到脚步声,唾液分泌就开始增加,这时中性刺激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变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应。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在本世纪30年代根据他所设计的实验研究的结果提出来的。斯金纳设计了一种专用木箱——斯金纳箱,箱内有一套杠杆装置。将饥饿的动物置于箱内,它们在箱内乱跑、乱咬、乱撞,偶尔跳上杠杆,将杠杆压下,这时杠杆带动一个活门,从活门内掉出一个食物小球滚入箱内的木槽中,从而取得食物。以后动物再次进入箱内经过乱撞之后按压了杠杆取得了食物,反复几次之后,饥饿的动物一进入箱内,就会主动按压杠杆取得食物。这样就在压杠杆和取食物之间形成了条件反射,斯金纳称它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式条件反射如以食物为非条件刺激,也可称为食物运动性条件反射。将动物(如鸡)放入实验箱内,当它在走动中偶然用喙啄在杠杆上时,就喂食以强化这一动作,如此重复多次,鸡就学会自动啄杠杆而得食。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训练;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其结果是规范或改变动物的行为。动物通过自己的某种活动或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条件反射。动物对环境做出反应,从而得到奖励,动物的行为在要求奖励的时候是一种工具。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动物通过展示特殊行为而受到奖励或避免一个转移性刺激。例如,动物进入一个指定区域,然后动物受到食物奖励。在建立这种关系后,在下次动物更愿意进入指定区域。
适应是重复刺激导致行为减弱或消失的结果。例如动物开始可能被巨大的噪音惊吓,但如果噪音重复许多次,动物对噪音的反应开始变小。此时噪音作为一种刺激,逐渐转变成被忽略的事物。

复杂学习基本上是一种无所不包的条目。科学家最初认为所有的学习都能概括为适应、典型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然而这三种学习形式不能解释一些观测到的学习,如有的动物通过观察其他动物学会了作某些特殊的行为;或某些隐藏的学习,如果大鼠第一次探索过一个迷宫,当再次通过的时候其速度会更快。
动物行为训练的方法-强化
行为训练的方法主要是强化和惩罚。强化是无关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结合的过程。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使动物感到高兴或愉快同时增加其特殊行为发生可能性的作用;而负强化则是使动物感到不高兴或不愉快,同时为了消除某些作用而增加其特殊行为发生可能性的作用。与之相对有积极强化物和消极强化物,积极强化物是指能增强该反应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如水、食物、奖赏等;所谓消极强化物,是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物,从情境中被排除时,可增强该反应。例如,将白鼠放进一特别箱子中,给予白鼠电击直至白鼠按压杠杆。经过几次强化以后,白鼠很快习得了压杆反应,以逃避电击。电击即是增强压杆反应的消极强化物,其他诸如强光、噪声、批评等厌恶性刺激皆属此类。

动物行为训练的方法-惩罚
惩罚也是行为训练的一个方法,合理地采用将有助于某些不必要行为的消失或减少。惩罚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或抑制某种行为的活动,并使某种行为消失或减少。通常我们都鼓励采用正强化的方法进行训练,然而,总用一种方式去实现行为训练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就要考虑运用惩罚的方法来完成所需要的动作。当然,我们反对运用体罚或任何对动物身心有伤害的方法,我们这里的惩罚是中止奖励、停止强化、中止行为训练或训练员可以采取走开的方法。为了减少不希望的行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停止强化,让这一行为慢慢消失。特别是这行为训练过程中动物显示攻击行为的时候,训练人员可以采取中止行为训练的方法;或者当发生了动物直接的攻击行为后,训练人员通过离开或走开作出对动物的惩罚。通过采取以上方法都能降低攻击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如果发现用中止行为的方法来降低攻击行为必需频繁地延长时间才能达到效果,那么此时就应该重新评估以上方法。如果采取中止行为训练后动物仍然没有降低攻击的频率,表明该方法对这一动物已经没有效果了,需要采强化方式或强化程序 。
任何行为背后都有很大的心理规律与心理学因素,有待我们探索剖析,时刻关注心理快讯,了解热点背后的心理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