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鲁甸地震已发生一周多,且云南全省已经在头七进行了祭奠和哀悼活动,只是地震并没有对千里之外的我们造成过多的影响。是大众过于冷血,还是各种灾难事故让人麻木,亦或者是人心里有不愿意表露的秘密。你想过吗?
媒体报道疲软,社交平台太冷漠?
通过百度指数搜索“地震”一词,发现最近30天有两个搜索波峰,一个在7月29日,一个在8月3日,而且前者比后者还要高,但7月29日是“四川绵阳梓潼县发生4.9级地震,成都等地有震感”,这个地震基本没造成损失,,鲁甸地震已经造成了600多人死亡,更多的伤亡信息还在统计,但四川这个地震关注度却比鲁甸地震还要高。
而且可以看到媒体的报道也没有那么多,郭美美的新闻反而在这期间不断掀起高潮。不知道是因为媒体也感受到了鲁甸地震不够吸引眼球,所以主要精力放在娱乐新闻方面。这迎合了众人的窥奇探求隐私的心理,但是却泯灭了最基本的共情心理。
天灾人祸频发,大众心理脱敏
最近的事故可谓是接二连三,既有天灾又有人祸,马航MH370没有盖棺定论,韩国游轮触礁,MH17被导弹击落,接着又有台湾客机失事,这个周末还有伊朗客机失事,西藏重大交通事故……这里面有很多人为因素,所以增加一些谈资,但是鲁甸的地震是不可抗力,在那样一个穷山恶水的地方,没有什么谈资可以挖掘,有的只是贫穷和落后,经济上的差距也会影响着心与心的距离。
心理学上有脱敏一说,即连续接触某类似刺激,从最初的心理无法承受到后续日渐适应,最终类似事件发生的时候,不会产生过多的心理波动。这方面除了在心理情绪上有所体现,在生理指标如皮肤电、心率等也会表现出来。
在经历了突如其来的汶川地震,看惯了各样的重大灾难,人的心理承受力越来越强,也越来越冷漠。
朋友圈内发感想,疑被认为是装
有人说朋友圈更加真实,比微博更能够体现朋友间的真实状况。曾经在微博上声援或者致哀思的,会让人觉得是一种装的行为。而朋友圈内,大家都是彼此了解,任何人在发表言论时,都会思考下自己的话语会对自己的形象造成怎样的影响。
过于低俗的内容不会转发,体现不了自己的水平,但是过于高大上的内容也不在转发行列,因为会给人装的感觉;关乎社会道德的事情,一般也不会发,除非事件与自己关系密切,想要获得声援。每个人都在经营自己的社交人格,这个和实际性格是有差异的,所以心理咨询师说到,网恋的美好和见光死恰恰就是社交人格和现实人格的冲突。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当一件事情不具有普遍性的时候,那么就不会引起过多的共鸣,当然这也是在心理脱敏的基础上。比如大巴出事,基本上不做大巴的人就不会有太多的关注,而飞机失事,那些经常坐飞机的就会担心焦虑,云南火车站砍人事件,一方面是性质恶劣,另一方面会仍很多人会有乘火车的机会。而这次地震的环境,则是绝大多数人不会遇到的,所以人们会自动的不太关注这样的信息,离自己太远,不是距离空间上的,而是心理上的。
其实这样的问题还是因为人本身其实都是冷漠一些的,对那些与自己不相关的事件关注很少。反而不如看那些娱乐新闻,满足下心理好奇。【来源:心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