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人物之斯金纳

作者:佚名 日期:2014年06月20日 来源:网络 浏览:3970次

斯金纳,即B.F.斯金纳(1904—1990)是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彻底的行为主义者”。

斯金纳发明了著名的斯金纳盒,引入了操作条件性刺激来解释这一现象

 

 

内容:
 
人物生平

斯金纳(BurrhusFredericSkinner,1904-1990)。

  1904年3月20日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萨斯奎汉纳镇上,父亲是当地的律师。他从小就爱制作各种小玩艺,成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后,又发明并改造了很多动物实验的装置。像许多心理学先驱者一样,斯金纳在1922年进汉密尔顿学院读书时,并未打算成为一名心理学家,而是专修英文,打算成为一名作家。在毕业后的两年内,从事于写作,结果感到没有什么可写的,于是攻读生物学。在这个过程中,他读了华生和巴甫洛夫的著作,从而开始对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感兴趣,就进了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

  1930年获心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接着留校从事研究工作。

  1936年至1944年在明尼苏达大学任讲师和副教授,1945年任印第安纳大学心理系教授和系主任,1948年返回哈佛大学任心理学教授,直到1974年退休。

  在这期间,他于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奖;1968年获美国政府颁发的最高科学奖--国家科学奖;197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基金会颁发的金质奖章。

主要著作

1938  The Behavior of Organisms:An Experimental Analysis《有机体的行为:一种实验分析》通过对白鼠和鸽子的观察,经验性地描述学习的法则,从而为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奠定了基础。

  1948  Walden Two《沃登第二》根据人类行为的科学原理,试图形成一种以积极控制的方法加以管理的理想社会

  1953  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科学与人类行为》探讨了人类行为的一些重要方面,如思维、自我和社会化等

  1957  Schedules of Reinforcement

  1957  Verbal Behavior《言语行为》

  1959  Cumulative Record: Definitive Edition

  1961  The Analysis of Behavior: A Program for Self-Instruction

  1968  The Technology of Teaching《教学技术学》探讨了他的基本原理在人类学习中的运用。

  1969  Contingencies of Reinforcement :A Theoretical Analysis《强化的相倚关系:一种理论分析》

  1971  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超越自由与尊严》对他自己观点的总结,并驳斥了他人的种种批评。

  1974  About Behaviorism《关于行为主义》

  1976  Particulars of My Life: Part One of an Autobiography

  1978  Reflections on Behaviorism and Society

  1979  The Shaping of a Behaviorist: Part Two of an Autobiography

  1983  A Matter of Consequences: Part Three of an Autobiography

  1983  Enjoy Old Age: A Program of Self-Management

  1987  Upon Further Reflection

  1989  Recent Issues in the Analysis of Behavior

理论思想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两类。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有如下基本规律:

   1.强化

   对一种行为肯定或否定的结果,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会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为逃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即将出现的信号呈现时,有机体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也会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为回避条件作用。

   3.消退

   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将来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称为消退。

   4.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

   斯金纳认为,学习是一种行为,当主体学习时反应速率就增强,不学习时反应速率则下降。因此他把学习定义为反应概率的变化。在他看来,学习是一门科学,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教则是一门艺术,是把学生与教学大纲结合起来的艺术,是安排可能强化的事件来促进学习,教师起着监督者或中间人的作用。斯金纳激烈抨击传统的班级教学,指责它效率低下,质量不高。他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对教学进行改革,设计了一套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方案。 教学机器是一种外形像小盒子的装置,盒内装有精密的电子和机械仪器。它的构造包括输入、输出、贮存和控制四个部分。教学材料分解成由按循序渐进原则有机地相互联系的几百甚至几千个问题框面组成的程序。每一个步子就是一个框面,学生正确回答了一个框面的问题,就能开始下一个框面的学习。如果答错了,用正确答案纠正后再过渡到下一个框面。框面的左侧标出前一框面的答案,成为对该框面问题的提示。一个程序学完了,再学下一个程序。

图片

   斯金纳认为课堂上采用教学机器,与传统的班级教学相比较有许多优点。第一,教学机器能即时强化正确答案,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能加强学习动力。而在班级教学中行为与强化之间间隔时间很长,因而强化效果大大削弱。第二,传统的教学主要借助厌恶的刺激来控制学生的行为,学生学习是为了不得低分,不被教师、同学、家长羞辱等,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机器使学生得到积极强化,力求获得正确答案的愿望成了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了学习效率。第三,采用教学机器,一个教师能同时监督全班学生尽可能多地完成作业。第四,教学机器允许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循序渐进地学习(即使一度离校的学生也能在返校后以他辍学时的水平为起点继续学习),这能使教材掌握得更牢固,提高学生的学习责任心。第五,采用教学机器,教师就可以按一个极复杂的整体把教学内容安排成一个连续的顺序,设计一系列强化列联。第六,教学机器可记录错误数量,从而为教师修改磁带提供依据,结果是提高了教学效果。第七,学习时手脑并用,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采用机器教学必须把教学内容编成程序输入机器,因此,机器教学就是程序教学,但程序教学不一定要用机器。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的主要原则有五条。

    第一,积极反应。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作出积极反应。传统的教科书也不给学生提供对每一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小的步子。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

   第三,即时反馈。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最常用的强化方式是即时知道结果和从一个框面进入下一个框面的活动。这种强化方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信心。

   第四,自定步调。每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程度上通常都有上、中、下之别。传统教学总是按统一进度进行,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程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按最适宜于自己的速度学习并通过不断强化获得稳步前进的诱因。

图片

    第五,最低的错误率。教学机器有记录错误的装置。程序编制者可根据记录了解学生实际水平并修改程序,使之更适合学生程度;又由于教材是按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序编制的,学生每次都可能作出正确反应,从而把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斯金纳认为不应让学生在发生错误后再去避免错误,无错误的学习能激发学习积极性,增强记忆,提高效率。

   程序的编制模式分直线式和分支式两种。斯金纳创造的是直线式程序,其基本模式是①→②→③→④……即学生学了第一步后作出回答,不管答案正确与否,机器接着呈现正确答案,然后进入下一步,依此类推,直到学完一个程序。随着对程序教学研究的深入,其他流派的心理学家对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原则提出了不同看法,并用不同方法编写程序教材,出现了由美国心理学家克劳德提出的分支式程序,也叫内在程序。克劳德认为,人的学习途径是多样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根本不可能编制一种能完全避免错误的程序。他把学习材料也分成小的单元,但步子比直线式大,学生学习一个逻辑单元后就进行多重选择测验,根据测验结果决定下一步的学习。如选择正确,可引入下单元的学习;如选择错误,则引入补充分支程序给予补充说明,纠正错误。 斯金纳顺应时代潮流,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育上的运用开辟了道路。程序教学问世以来对美国、西欧、日本有较大影响,被广泛用于英语、数学、统计、地理、科学等学科的教学中。但它在策略上过于刻板,注重对教材的分析,把教材分解得支离破碎,破坏了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程序教学着重于灌输知识,缺乏师生间的交流和学生间的探讨,不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程序教学只能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