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有一组研究人员,把几百封贴好邮票并写好地址的信件,丢在了东海岸沿线的很多大学宿舍附近,并记下有多少封被丢下的信件最后被人投到了邮箱里。研究人员把每封被投递出去的信件,都视为一项小小的善举,而且发现住在某些宿舍里的学生,要比住在别的宿舍里的学生慷慨大气。
几乎所有被丢在不太拥挤的宿舍附近的信件——也就是相对每层楼住的学生比较少的宿舍——最后都被送到了收件人手里。与此相比,丢在学生比较拥挤宿舍附近的信件,只有十分之六被送达到收件人。
很明显,住在拥挤宿舍里的学生,由于居住密度大,会感觉和同学的关系比较疏远,这显然会影响他们的慷慨程度。
随后,当研究人员向不同的同学询问,如果他们看到了一封遗失的信件会怎样处理时,95%的学生都回答说,不管他们住在哪里,他们都会帮助把信投到邮箱里。
实际上,大多数的人都会自以为自己很慷慨大度。在自我评价的研究中,人们一般都会认为自己很善良,待人友善还很诚实。我们会把这些特征,想象成概括出了我们是个什么样的人的一些持久特性。但实际上,我们更近似于变色龙,可以依据本能在无意中根据我们所处的环境,来调整我们的行为举止。
看看另一项在2000年进行的实验。苏格兰格拉斯哥市的一帮承包商,在全市的重要地段都安装上了蓝色的灯。安装这些灯原本是为了美化市里的一些破旧街区,但是,过了几个月,该市负责统计犯罪率的工作人员,注意到了一个显著的变化:在那些蓝光照射下的地方,犯罪率出现了下降。
这种灯是模仿警车的顶灯制造的,会产生让人感觉处于警察监控之下的效果。2005年,日本奈良县的警察,在犯罪高发的地段安装了蓝灯,也取得了犯罪率下降的同样效果。在其他地方也采用了这种办法后,他们发现在蓝灯照耀的地方,乱丢垃圾及企图自杀的情况也都出现了下降。
为什么蓝灯能减少犯罪,众说纷纭的说法有:或许是因为这种灯发出的明亮夺目的白炽光,会让人感到那些阴暗的地段,一下变得很敞亮;还有一种和这种看法大相径庭的观点,认为这种灯能产生一种神奇的镇静作用。但是,一些比较隐蔽的办法,似乎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
例如,人会在众目睽睽的场合中,表现得更老实。位于英格兰东北部的,纽卡斯尔大学的一组心理学家发现,他们大学里的工作人员经常会去一个小餐厅里饮茶喝咖啡,这里的价目表下摆放着一个无人看管的投币箱,研究人员便在价目表上,有时画上一双眼睛,有时画些花卉,在画出眼睛时,自觉付款的人会比画花卉时多得多。研究人员在为期10周的试验过程中,每星期都要换着画这两幅画,还分别画出男人和女人眼睛来做试验,以确定这不是某一幅特定的图像才有的效果。在每个画着眼睛的星期里,“无人看管收款箱”里都被投进了较多的钱。
这项研究成果启发了英格兰西米德兰郡的警察,他们把画着一双眼睛的大幅海报,张贴到全市各处,这项措施据说减少了犯罪率。
镜子也有同样的作用,且据说效果更佳,因为镜子会迫使我们审视自己的良心。
其他的一些环境因素可以影响我们的行为,因为这些环境因素可以巧妙地怂恿我们肆意妄行。根据饱受争议的“破窗理论”,平时品行端正的人,在一个到处是破损窗户的街区也可能实施犯罪,因为这样的地方表明,这里的居民没有尽力保护他们的财产。
提出这一理论的詹姆斯·威尔逊和乔治·凯琳,在1982年发表在《大西洋月刊》的一篇文章中假设,如果一座建筑上的破损窗户没有得到修缮,人们就很可能把这座建筑上的其他窗户也都打破。反过来,这又会引发更多的破坏行为。
这也适用于在便道上乱丢垃圾的行为。越是随意丢垃圾,地上积攒的垃圾也就越多。最后,人们便会开始把旁边饭馆外卖的食品袋也扔到地上,这很快就会给这个没人管的地方,招来更多的犯罪。自1982年,威尔逊和凯琳教授提出他们的理论以来,乱丢垃圾的例子已经得到了很多实验结果的支持。在一项研究中, 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人员,把纸制的小广告,放在了停放在一家大型综合医院停车场里的139俩轿车上,然后观察车主们会怎样处理这些小广告。
这又一次证明了环境决定了人们的行为。当车主从医院里出来,发现停车场上到处扔满了散落的小广告、糖纸及咖啡杯(当然,这些都是由研究人员安排设置的)时,将近有一半的车主,都是把小广告从他们的车上取下来,然后随意丢到地上。相比之下,如果研究人员在车主们回来前,把停车场打扫得干干净净,就只有十分之一的车主,把小广告扔到了地上。
这些车主都下意识地,采取了他们认为最适合这里环境规范要求的行为。
这些研究向我们揭示了一些很有深意的东西,这或许有些让人感到不快,也就是什么造就了我们是一个怎样的人:没有一个单一面的“你”和“我”。尽管我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环境因素有时会让我们远远偏离自己的个性,让人很难弄懂我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或者很难知道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我们会如何行事。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基本的品质,会让人感到欣慰--即好人会做好事,坏人会做坏事。而且这种观念,在我们内心根深蒂固。
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比如是个到处乱扔垃圾的人,还是一个奉公守法的好公民,会根据我们身处何处而不时发生转变。
这些环境因素可以像我们在城里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参加聚会一样,快速造就和改变我们的行为举止。
文/ADAM AL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