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察歪曲认知的方式有两条线索
第一条是情绪线索让求助者借助于情绪线索当时自己的内部言语,以此揭示自动思维内容。比如:当你感到紧张(难过,焦虑,恐惧等)时,你对自己说了什么?
第二条是行为线索:填空练习:我做……,是因为我认为……。是从求助者的行为来了解认知歪曲。求助者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种行为:补偿行为和回避行为。补偿行为是求助者通过作某事来防止歪曲的认知被检验,回避行为是通过回避某种情景来防止歪曲的认知被检验。因此对于两种行为倾向可以通过“假设问题”来进行考验。
对于补偿行为,可以问:“如果你不那么做,发生什么?”,对于回避行为,可以问“如果你做了,会发生什么”。这样可以揭示出患者的担忧(认知)
可以采用垂直下降技术(如果那时真的,那会发生什么?如果那发生了,对你意味着什么?)追索求助者的核心认知歪曲上面。
2.歪曲认知的表现形式
歪曲的认知往往以判断(我是一个失败者)、预测(我不会得到那份工作)和条件化语句(如果我失败了,那将会很糟糕)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来说有这些类别:
1.读心术:在缺乏足够客观证据的情况下,就主观判断说他人一定怎么怎么样,主观以为自己洞悉他人的想法。比如,“他认为我是一个失败者”,“他一定看不起我”,“她是在嘲笑我”等。
2.消极预测未来:没有充分思考和分析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情况下,就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悲观。比如,“我不会通过那场考试”,“我的婚姻不会幸福”,“没有人会愿意嫁给我”。
3.灾难化:认为自己现在的处境(或者即将发生的事情)太糟糕了,处在一个最悲惨的境地之中而难以承受。比如,“要是她不爱我的话,我觉得或者没有意思”,“如果高考失败,我将无法活下去”,“在众人面前被上司批评是天下最糟糕的事情”等。
4.理想化(应该、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而不是实际情况来提出要求,并以此来评价事件。这种观念往往以“应该”、“必须”或“不能”等词语表现出来。如,“我应该成功”,“我必须靠第一名”,“我上台说话不能紧张”,“我丈夫应该爱我”,“我的孩子应该是有出息”等。
5.贴标签:根据部分信息就对自己或者他人进行整体评价,往往是负面的、消极的评价,经常用“某某是什么什么样的人”这样的句式。比如,“我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他是一个极讨厌的人”,“我丈夫简直没有教养”(我丈夫是没有教养的人),“我是一个失败者”等。
6.以偏概全(过度概括化):根据自己部分的、消极信息(不利信息),忽略了其他积极信息的情况下,对自己(或他人)的某个方面品质和潜能作出消极预测。如“这次数学失败,说明我在数学方面”,“我的孩子又哭又闹,说明我是一个失败的母亲”,“老公不理我,我们的婚姻没戏了”等。
7.黑白思维:以简单化的、非黑即白的方式来判断和思考问题,用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的方式下结论。如“这完全是浪费时间”,“没有人喜欢我”,“我丈夫对我一点不好”,“我没有一次取得成功”等。
8.选择性负面关注:只注意到消极信息。忽略积极信息。比如,“我又被老师批评了,老师不喜欢我”(忽略了老师也表扬过我),“我昨天晚上又没有睡好,前几天也没有睡好”(忽略了有些时候睡得比较好)等。
9.低估正面信息:认为即使自己取得了成功,但这些成功(即积极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算不了什么。比如,“(考试焦虑的学生认为)那些这次考高分不算什么”,“(睡眠障碍的人认为)我昨晚睡得好不算什么”等。
10.拒绝相反证据(不可能驳斥):拒绝任何与你的消极想法矛盾的证据或者观点。比如,“那不是真实的”,“肯定有问题”等。
11.内归因:将消极事件归咎于自己,认为是自己原因造成时间的发生,忽略了客观环境和他人的责任。比如,“他们不高兴是因为我做得不好”,“她不爱我是因为我不够好”,“儿子出车祸是因为我没有能够阻止他出门”等。
12.外归因:认为是他人导致了你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是他人给你带来了麻烦和灾难,他人应该为你的困难和问题负责,忽略了自己在这件事情中可能具有的责任。比如,“我父母没有关系导致我找不到工作”,“我丈夫不爱我,所以我不幸福”,“就是由于父母不关心我,使我走上了吸毒的道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