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你越减越肥?

作者:未知 日期:2015年02月28日 来源:网络 浏览:1561次

      

 在这个以瘦为美的时代,减肥成了某些人的年复一年的任务。说到减肥,节食变成了大众选择最多的途径。肥胖不就是摄入大于支出导致的嘛,减少摄入不就可以咯?于是节食风暴大行其道,效果却不得其意。让我们先来看看一个典型的节食者的例子。著名的节食者奥普拉·温弗瑞,刚做新闻主播时体重从125磅蹭到了140磅,于是她决定要按照医师定制的每天只吃1200卡的计划,努力了不到一个月,减回去了125磅。但是,后来又渐渐胖到了212磅,她下狠心4个月不吃固食,痛苦地减到了145磅。但是几年后她的体重居然飙升到了237磅,达到她个人体重的巅峰!研究者还把这个现象叫做“奥普拉悖论(OprahParadox)”。作为公众人物,她面对各种外界压力还有深深的自责,她甚至获得艾美奖提名时希望对手得奖,因为“那样的话,我就不用挺着我肥肥的屁股从过道走上讲台让自己尴尬”,然而她的减肥之路还是不太顺利。这听上去或许你觉得似曾相似,或许你觉得不可思议。那么我们来探讨一下到底是什么让你越节食越胖。
       首先,我们作为伟大的人类,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很好地生存下来了,我们的身体也形成了可以对环境和自身机能调节的能力。我们需要食物,当我们为了减肥减掉热能摄入量,身体会觉得要闹粮荒了,然后就在你低血糖、饿的头脑发晕、整天浑浑噩噩饱受饥饿充斥的烦躁中慢慢降低新陈代谢。大家可能都知道新陈代谢降低后,你需要的能量也随之减少;除非你吃得更少了,不然你还是无法减重。有人说减肥要么就运动要么就节食,那既然你有运动的恒心,那你少吃点会死啊。嗯,你真的有可能饿死或者胖死的。当你运动很辛苦时,你的身体也许会发出疼痛的信号,但是不会觉得生存收到了威胁。节食不一样,你的身体会随你节食一两次,但是之后就会与你抗争。短期节食能“有效”地减重,但是长期正常饮食下,身体会因为某段节食期间所缺乏的能量在日后大量补充,以防下次能量缺乏,这就造成“节食-反弹-再节食-再反弹”的恶性循环。你以为你的身体傻啊,你把自己的身体饿坏了,身体会怀恨在心趁着哪天可以好好地囤积脂肪(能量),不然以后你又胡闹要闹粮荒,你的身体会又崩溃啦。
       节食的人吃撑了还是会吃。彼得·赫尔曼(Peter Herman)曾做过一个实验:把被试者分成节食者和非节食者两组,每组都由三小组组成:第一组是空腹了几个小时,第二组是只喝一小杯奶昔缓解饥饿,第三组是喝了两大杯奶昔。然后他们被要求完成一份关于曲奇饼的评价表,并且可以无限制地随意吃各种曲奇饼。非节食组喝了两大杯奶昔的被试者只是轻轻咬了一下曲奇饼就迅速填表了,而同样喝了两杯奶昔的节食组被试者却意外地吃下了比空腹几小时的人吃下的还要多。研究者给这个现象取名为“反调节进食(counter-regulatory eating)”他们私下还打趣称之为“去他的效应(what-the-Hell Effect)”。节食者会特别在意自己的卡路里摄入量,所以他们会下意识时刻记录着卡路里摄取量。然而一旦这个量超出了预定的范围,他们就会认定计划泡汤从而任由自己大吃。心理上的厌恶、罪恶感超过了身体内需发出的“我吃饱了”的信号,从而使节食者的欲望更加不可抑制。节食的人不是因为饿了才吃,他们的食欲可能被外界因素调控。实验者把时钟调快,肥胖者更容易感觉“饿了”,更想吃东西。因为时钟告诉他们,饭点快到了,是时候饿了。他们不留意身体的内部信号而是根据时钟的外部信号吃东西。肥胖者吃得去壳花生远远多于带壳花生,因为去壳花生显然发送着更强烈的“来吃啊”信号。事实上,因为肥胖,被试者很有可能节食,而节食让他们依靠外部线索而非内部线索;节食就要学会根据计划吃东西,而非根据内部感受和渴望吃东西。节食意味着很多时候你是饿的。
       节食其实是一个很耗损意志力的过程。曾经有心理学家招募长期节食的年轻女子,给她们看催泪弹的电影,然后要求一组节食者要压抑内部和外部的情绪反应,而另一组节食者可以任意表达情感;同时,每人都有一大桶冰淇淋可以任意吃。看完电影后,实验者发现被要求压抑情绪的一组比另一组吃掉了一倍多的冰淇淋。实验者认为其实吃掉更多的冰淇淋不是因为她们的心情,关键在于为了抑制情感的表达,她们相对消耗了更多的意志力,从而用更多的冰淇淋来弥补。这也是通常在外面忍受了很多事情,回家暴吃一通来发泄的原因。食物虽然不能长久地解决你的痛楚,却是简单粗暴来的最快的方法。损耗状态让你对一切的感觉都比往常强烈。所以长期压抑你的食欲,你的身体也会时常任性一把,在你意志力低弱的时候,狂吸热量。所以说我们还是要好好吃饭,对自己好一点,不暴饮暴食,适当调整自己的情绪,偶尔可以放纵一下但最好要与朋友一起,起到监督约束作用。最后希望大家吃得开心,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