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瑶
“情商”这个概念,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情商,顾名思义,情绪的商数EQ。那么情商包括哪些部分呢?我更倾向于从它的五个主要领域来理解:1.了解自身情绪;2.管理情绪;3.自我激励;4.识别他人的情绪;5.处理人际关系。
目前社会上有各种形形色色的情商训练,但主要针对于成人,为他们的职业发展保驾护航。既然我们一直提倡“教育从娃娃抓起”,那么情商训练也应该在儿童教育中被温柔对待。
之所以说“被温柔对待”,是有原因的。我本身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对于情商一直有所了解,毕业后,进入一家儿童情商教育中心工作,了解到儿童情商教育这个新方向,对此也是充满信心,但是在与家长的接触中,我并没有从家长身上体会到他们对于情商教育的信心,更多的是焦虑。
这种焦虑表现为,有的家长通过不问不识来缓解焦虑,冷淡地表示不需要;还有的就是明确地表现出焦虑,急功近利,希望孩子短时间之内有一个实质性的改变。
其实,情商教育是真的不需要吗?熟不知,这种情绪学习开始于人生中的最早阶段,并贯穿于整个童年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隐含着情绪的弦外之音,情绪信息一直重复多年,孩子也从生活中得到强化,从而使孩子形成情绪见解和能力的核心。这也是情商教育中的“了解自身情绪;识别他人情绪”。
但是,在我们与家长的接触中,不管家长本身的情商如何,部分的家长都有一个典型的特点,那就是将自己的“理想自我”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本身有太多的可能性,又具备很高的可塑性,但是这并不代表孩子要成为家长未完成的心愿的载体,做到完美状态,缩减家长本身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距离。
理想自我:个体期待自己是怎么样的,在个体的自我概念中定位我应该是什么样的人。换句话说就是我希望我自己什么样子的。
现实自我:目前的现实生活中个体的状态,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真实感受。
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距是个体进步和完善的动力,如果差距过大,易导致自卑情绪。
毕竟孩子已经从婴儿时期与母亲的共生状态抽离出来,逐渐有了自我的意识,有时候并不能按照这个“理想状态”发展,这反而会加重家长的焦虑,所以有些家长会急功近利,因为他们的焦虑已经无法再宣泄出来,我也见过有些孩子已经从家长那里学会了这种焦虑,但是焦虑的分享并不能减弱这种感觉。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很让人心疼的孩子,当我们问到她,认为自己是不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时(借此了解孩子的自信心部分),孩子哇的一下开始大哭,她说她认为自己很失败。我无法理解作为一个孩子,在自己还尚充满各种可能性的时候,如何对自己做出如此消极的评价,我们可以试着去想象,如果没有人去适当地引导孩子客观地认识自我,学会坦然地面对成败,这个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会不会随着压力越来越大而出现问题。而这也就需要在情商的“管理情绪,自我激励”方面下一些功夫。
孩子不仅仅会从父母身上学到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在社会生活中,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识扩大,他们还会遇到很多的人:老师、同学、朋友。这些人都会多多少少影响着孩子的情商发展。其中,与同龄人的人际关系在孩子心目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会学到如何管理情绪,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但是这种学习并不是一蹴而成的,它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慢慢发酵。
所以请给孩子多一点的时间来慢慢体现出自己的特质和情商能力,也请温柔对待儿童情商训练,它在孩子的关键发展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需要谨慎地,耐心地来一点点创造每一个可塑点。那么如何温柔对待呢?实质上温柔是一种广博的同理心和丰富的想象力,这需要我们做到理解,做到积极面对。也许我们可以学会温柔对待儿童情商教育,重点是温柔对待充满潜能的孩子,给他们多一点点的时间,理解他们,对他们抱有正面积极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