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陪快4岁的暖上逻辑思维早教课,因为涉及对数字的认识,暖和另一位小女生都很喜欢,围着老师听得认真,但课上好几个显然对数字不怎么敏感的小朋友很快就坐不住了,在教室里各种翻滚跑跳,好不热闹,最后家长们不得不上阵管住孩子,帮老师维持秩序。问及旁边小朋友的妈妈为什么要来上这个课,她说:“我家孩子太好动,停不下来,我想培养他的专注力。”另一位说:“孩子每天无所事事,我看着心急,所以想让她来学点东西。”而我为什么要带暖来上课呢?很简单,因为他喜欢。暖很早就表现出对数字的敏感,并且在入幼儿园之前,先接触有同学和老师的社交环境,有利于培养他的自信,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生活。
喜欢才会带来专注
我小时候被父母要求学习书法,练了2年,莫名的结束了,据说,书法可以静心,培养专注力。但我始终没有享受过书法的乐趣,只觉得枯燥和不耐烦。现在想来,真是白白浪费了时间。其实做任何事情,只要认真投入,都可以培养专注与执着,不在于这件事看上去是动的还是静的,它们本来就不是绝对的。下围棋看来很安静,但爱下棋的人享受的是心中上演的风起云涌。打球看起来一刻不停,但一番活动过后往往能带来真正的静心。活泼外向的孩子更喜欢有较大刺激性的游戏,快速被新鲜事物吸引后也很容易厌倦,在兴趣天赋未显露之前,与其把他摁住,强迫他上数学课倒不如去上可以蹦蹦跳跳的音乐课,也许家长不愿接纳孩子的天性,希望纠正他,用做某件事让他安静下来,却往往得不偿失,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因为,孩子只有在做喜欢的事时才能获得专注,一味强迫,只会给孩子带来挫败感。
补短,不如取长
曾经带暖参加早教中心的试听课,课后负责人跟我聊,她问:“为什么要让孩子学这个课程?”我说了上述的原因后,她开始纠正我,论述了一番我们从小到大都听出老茧的话,“孩子要全面发展,不能偏科,不能光取长还要补短……”当然,她的话不排除是为了推销课程,但也道出了家长们的思想误区。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能看出他们天生的气质类型,而这也决定了每个人擅长的方面不同。例如天性敏感的孩子,更热爱以艺术来表达丰富的内心,逻辑思维发达的孩子更喜欢推理与运算。同时,每个人也都有短处,与其把精力放在结结巴巴的补短上不如痛痛快快的发展自己的长处,做擅长的事更能滋养自信心,而累积成功经验,培养孩子的自信才是我带孩子上早教班的目的。尤其在观察对比过,暖一上音乐课面对一班疯狂乱跳的小伙伴就呆若木鸡,一上数学课开始数数就变得声音洪亮,信心十足。要知道,对自己有信心比学会多少知识都重要,而拥有一技之长的孩子,在某方面获得的自信会泛化到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反过来又影响着他的精神状态和学习发展。
早教,不为学什么
最近,随着高考分数的公布,各地高考状元也浮出水面,有报道做过统计:大多数学霸们从不上各类补习班,兴趣班。心理学也证明:儿童的大脑在3到4岁的发展过程中,会自我修剪信息。外界过早地给他灌输了几千个单词,很可能导致他入学以后厌学,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有一段时间,我也像一些妈妈那样焦虑,觉得孩子整天无所事事的晃来晃去,不如系统的教他点什么,殊不知,孩子看似无聊,心智却在“无所事事”中无声无息的茁壮发展。发呆式的思考,东摸摸西碰碰式的探索,自主的选择做点什么,这些都是他们当下所需要的,家长的教若是出于自身的焦虑,对孩子就是一种干扰。此后,我不再刻意教孩子知识性的东西,而是顺其自然,他有兴趣的问我,我就告诉他。
因此,在我看来,上早教班的目的不是教,而是为了补缺没有小伙伴的社交环境。上课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学,而是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增加自信。如果以这样的目的,去选择孩子的早教班,应该不难吧。所以,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吧,上早教班不为学什么,只要他玩的开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