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搞明白一个概念,何谓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形成的一种行为和行为之间互为因果的习惯,也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形成的行为习惯模式,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关键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行为举止正确与否,合乎规律与否,而不在于平时说教了多少。 自从学习了家庭教育理念,知道正常的亲子关系应该是做到欣赏他、认同他、信任他、尊重他,远远地看着他,放手让他去体验,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在他困难的时候给予建议,让他有山一样厚重的安全感,有润物无声的爱滋润着他。
而我学习了这么久,对孩子来说这些都感受到了吗? 我只能说是在尝试着、摸索着,老师虽然告诉了我基本概念,转化成正确的行为对我来说有些费劲。所幸的是我时而清醒着: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教自己做人的过程!加上反思过去对孩子的种种错误行为,在愧疚的积淀中我慢慢地冷静下来,对孩子减少了伤害,控制命令式的话不说了,明显的要求少说了,批评指责的话少说了,长篇大论的讲道理少了,说话也尽可能想一下再说,所以孩子有时会小幽默一下:妈妈,你怎么换台词了!从儿子反应里我觉得也是亲子关系有所改变的结果,至少开始对我有积极回应,是对我的激励,同时也是对我提醒,在说话潜意识里包含着要求,只是变换了一下方式,并不能算是与孩子的真诚沟通交流,是孩子在鞭策我去调整,促进我的成长。
在制订ABC原则中,孩子没有积极地参与制订,可在后面的实施过程中却一点点地按约定的内容来约束自己。从这里我发现孩子是天生有原则性、规则意识的,只是我之前自己没有原则性,却对产生的结果从对方身上找原因,去苛责对方,使关系日益僵化,只因为我的爱宽严无度。记得孩子无度看电视,我将家里的电视卡都拔了,孩子到外面去借十多年前奥特曼碟片回来消遣时间,我也来了兴致去重温这老片子,儿子见有我加盟,特意挑选精彩的出来一起看,看的时候也不再近距离的看了,而是坐在我身边兴奋地讲解剧情,坐着坐着孩子就侧躺头枕着我的腿看了,那时候我才感觉到孩子是那么孤独,多么需要有人陪伴他。而我这么些年都在忙什么!有人把“忙”字拆开解释说是心死了,一个心死了的人是不会顾忌别人的感受的,他孤独无助的时候只有找电视机为伴,而我还要堂而皇之地指责他就知道看电视,在这个圈子里我们谁也跳不出,在一次次声嘶力竭之后给孩子蒙上的是无尽的无奈和悲哀,所以能透过现象、问题背后先去感受一下孩子的情感是多么重要。
给孩子建造一座以真爱为地基,以德行和责任做房顶、以信念和智慧做支柱的家,那就从理解孩子的内心开始做起吧。不要把孩子当小孩,要知道即使是孩子他也有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只是我们随着年龄的成熟却忘本了,认为小屁孩知道些什么啊!当我漠视这些的时候却是与孩子感情越来越疏远的时候,在思想上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不会产生共鸣,也就谈不上信任了。前些时候拜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儿童的心灵需要极大的关注和爱护》一文,我才关注到孩子的情感问题上来。文中说要特别关注和爱护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是自律的开始。只有先从父母那里感受到肯定和赞许,相信孩子一定会努力做得更好。正如孩子是否有自信,前提是父母信任与否;孩子是否上进,前提是父母帮助与否。只有对孩子认可了,帮助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帮助。我们每个人都是需要帮助的,何况是我们的孩子,孩子从内心里更需要他人帮助。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更需要得到在精神层面的帮助,这个前提是我先成长成熟我自己,勇于去尝试,去行动,才会有体验可分享,才能体验孩子的内心感受,而不是摆出一副颐指气使的气势说:你给我上来!去体谅每个人生存的艰辛和不如意,用行动带动行动,用生命感动生命,在困难面前我们抱紧一团那是最温暖的时刻。 面对事情不要带着主观意识去下定论,相信每个孩子从内心都希望自己优秀的,肯定不希望自己把事情做错,做坏。对孩子无心做错或不知道后果的错误,我们一定要宽容以待,是人都会犯错,所以即使把事情搞砸了,一定不要产生暴怒的情绪,笑对问题,心想我们又有进步的空间了。告诉自己一定有能力来解决问题,静下心来想想问题背后的原因,与孩子一起探讨解决的办法,互相帮助互相建议,明确了方向就行动,在行动中去调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也能积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孩子在体验中觉得你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加了信任度。 关注与孩子年龄特点相关的话题,提前备课,表达出正向的观点和自己的意见,做到坦诚沟通。如可以谈如何与女同学交往,接触。告诉他没必要回避此类问题,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大胆地与女同学交往,给一些忠告,我想这些才是他需要的。
平时少说,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尽量远远地看着、去欣赏他,让他有自我选择的生存空间,有取舍判断的能力,就是做到放手还责任给他。我们每个人都承担着责任,更何况他还是个男孩子,意味着他将来要承担更多的、更重大的责任。生活需要敢于承担的强者,敢于挑战自己的强者。
我们生存于这个法制国家,是受保护的,是有安全感的,所以对于一个家而言,他也必定有规则,所谓“随心所欲不逾矩”,在一定规则约束下才是自由的。所以首先我得有原则性,坚持执行原则,而不是随着自己情绪来调控。与孩子坐下来商讨约定原则的意义,原则的细则,原则的惩戒办法,我想只要出发点是真诚的,而并不是想通过约定来控制对方,不是想去解决眼前的问题时,孩子一定愿意主动遵守。
最重要的是改变自己消极的思维习惯,不要被这个习惯所控制着。学习从多个角度去看同一个问题,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就是不断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积极去面对,才不会被问题所困扰。相信心境不同,行为也会不同,行为不同,习惯才会不同,习惯不同,性格就会不同,性格不同,命运就会不同,我相信这里的转折点。
真的需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去坚持行动,如果在困难面前畏缩退却,你是永远也品尝不到发自内心的欢愉的,只会躲在一个角落里永远添不尽自己的哀伤和痛楚,这一切又都能怪谁呢?